新浪新闻客户端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2020年01月19日 08:50 新浪网 作者 谈婧论道

  在人类没有走出地球之前,我们对太阳的认知是有限的。可是当人类走出地球之后,有了更先进的探测设备之后,我们对太阳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现在我们知道了太阳的结构,知道了它燃烧的模式是核聚变。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正是由于对太阳有了更多的认知,我们也明白了太阳是有寿命的,它的寿命是由其内部核聚变所需要的氢燃烧的量来决定的,当其内部的氢燃烧消耗完的时候,太阳的生命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根据科学家的观测研究,太阳系已燃烧了50亿年,再过50亿年左右,它的生命将走到尽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想要知道地球在太阳熄灭那一刻的命运,我们先要对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模式为氢氦聚变,消耗氢聚变为氦元素,而这个转化过程还能够再持续40亿年,也就是其中的氢元素还能够燃烧40亿年。

  太阳内部的氢元素耗尽之后,并不意味着太阳就会马上熄灭。这个时候虽然太阳内部的氢氦聚变反应是停止了,可是另一个聚变转化过程却开始了,那就是氦元素向碳元素的聚变转化。太阳内部氢核聚变停止之后,其核心会收缩导致温度不断升高,同时太阳外层会不断膨胀,这个时候的太阳成为了一个红巨星。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当核心温度升高到1亿度时会点燃氦元素,接着聚变生成碳元素,这个燃烧转化过程会持续约10亿年左右,最后当太阳内的氦元素全部转化为碳后,太阳将抛出外壳,形成行星状星云,同时内核坍缩最终形成一个地球大小的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0吨的白矮星。太阳质量属于中等,不能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或黑洞,只能形成白矮星,这就是太阳最终的归宿。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认为,太阳还有50亿年的寿命,那么留给地球和人类的时间就有50亿年,可事实上,太阳真正留给地球和人类的时间远远小于这个数字。还有不少人认为,太阳向红巨星转变的时候,才会严重威胁到地球和人类的生存,而太阳膨胀的时间可能还需要等待40亿年,也就是其内部氢核聚变反应停止的时候。

  可事实上,在太阳还没有膨胀之前,已经能够严重威胁到地球和人类的生存,这是因为随着太阳内部氢元素快要耗尽之前,虽然太阳还没有向红巨星膨胀,但是太阳的亮度和温度却会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个时候地球大气层有可能也会被超强的太阳风剥离。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没有了大气层的保护,地球表面的水也会逐渐被蒸发掉。没有了大气层和表面液态水,地球生命和人类还能够生存吗?答案是不能。那个时候人类想要生存下去,只能离开地球去火星暂时生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时间大约是在19亿年的。

  所以,太阳的寿命看似还有50亿年,可是真正留给地球和人类的时间只有不到20亿年。20亿年后,地球和人类的会才会真正开启,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如果地球是一颗没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或者是一个科技不怎么发达的星球,那么面对太阳巨变出现的灾难,我们将毫无办法,只能被动接受毁灭。不仅地球会毁灭,地球的所有生命也会跟着一起消失。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可是按照人类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20亿年的时间足够人类的科技实现数次质的飞跃。至少实现初步的星际移民是没有问题的,地球和太阳系不能待了,我们也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前往其它的星系,去其它星球生活。

  除了移民系外行星这办法外,还有一个可以不用离开太阳系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强大的科技力量对太阳进行人为干预,让他的寿命无限延长。太阳之所以会有生命的尽头,那是因为其内部核聚变所需要的氢会越来越少,最后消耗完。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科技给太阳充入充足的氢,是否就可的挽救太阳呢?理论上确定可以,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却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太阳内部氢燃烧完,有可能并不是给内部充满大量的氢就可让太阳重新复活,有可能还需要其它的技术,比如将内部大量的氦抽取出去,

  太阳已燃烧50亿年,当它熄灭的那一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

  不管如何,未来太阳的命运跟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能努力发展科技,当科技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有更先进的技术去改变太阳的命运,改变地球和人类的命运,科技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