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不合格的不予毕业!研究生教育莫忘“研究”二字

不合格的不予毕业!研究生教育莫忘“研究”二字
2020年09月23日 18:30 新浪网 作者 长安观察

  “研究生教育要严把出口关,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在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介绍《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时,正面回应了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从1949年的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的增长曲线,见证着中国教育从弱到强的不凡历程。当百业待兴、人才紧缺的困境不再,如何进一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必然要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就目前来看,重规模轻质量,学位“注水”严重,无疑是各界诟病较多的现实问题。而这背后,则是关涉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发展、导师总体素质、培养机制优化、学位授权改革等多个环节的大文章。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强化研究生的“研究性”;如何理顺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关系,让研究生们从科研的“打工仔”中解脱出来;如何纠正高学历意味着高收益的偏见,最大限度杜绝“学校滥发学位”“学生混等学位”等不良现象……只有真正解决掉这些“绊脚石”,才能推动研究生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垫脚石”。

  严把研究生教育质量关,同样是在敦促社会更加清醒地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有专家指出,“研究”是研究生教育最首要、最基本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在时下很多人眼中,读研不过是找工作的“敲门砖”、缓就业的“舒适区”,短暂的研究生时光,不是被用来虚度消磨,就是被用来“美化简历”,真正用于研究的时间,少得可怜。当研究生教育不再是潜心治学的深层探索,而成为充满功利的过渡手段,效用也必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适时出台《意见》并鲜明提出“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正是在为一段时间以来跑偏的研究生培养思路纠偏。回归本质,遵循规律,从导学关系、教育方式、科研环境、培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让研究生教育真正以学术为志业、以研究为主业,国家发展的人才大厦才能更坚实。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高端人才供给”“科学技术创新”,这是研究生教育必须牢记的时代使命。精准定位、突破羁绊,方能大有所为、大放异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