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校门口治“堵”不是学校一家的事

校门口治“堵”不是学校一家的事
2021年03月01日 19:48 新浪网 作者 长安观察

  3月1日,北京中小学正式开学。虽然天公不大作美,但记者走访发现,校园门口大多秩序井然,大家担忧的严重交通拥堵并未出现。

  每逢上下学高峰,校门口往往车多人杂,开车的动不了,走路的心不安,让人很是烦恼。开学季基本顺畅,离不开许多方面的努力。从记者的探访来看,一是交管护航,除了增派警力,相关部门还完善了校园周边的人行横道线、禁停标志、让行标志、警告标志等基础设施。

  二是家校配合,学校致信家长强化交通安全,特别提示不要使用电动三四轮车,同时组织家长志愿者协同配合,基本上送孩子的车刚停下,志愿者就上前开门,真正做到了“即停即走”。有的学校更进一步,引入了学生执勤,“小交警”一出马,家长们都得给“面子”。总的来说,精心组织加上理解配合,确保了校门口的安全与秩序。

  改观令人欣慰,但与家长们的期待还有差距,破解常年堵在校门口的“一锅粥”,工作还要更细致。客观地说,在北京的老城区中,许多学校地处巷陌一隅,天然的空间局限,确实为人流车流的疏导制造了许多不便。

  然而,城市治理就是这样,很多课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之变、民生诉求之变而涌现的。直面困难、全力求解,是治理主体的使命和职责。上述探索也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各个学校还是要因地制宜地予以探索。比如,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分年级、分时段、分校门上学放学;对教职工车辆与家长车辆分类管理,错峰出行。同时,也要寻求“外援”,协调学校周边的停车场,定制公交通学服务,等等。

  方法不一而足,共治思维是关键。学校的管理权限只在校门之内,首先要在家长和老师身上实现精细化治理。而在校门之外,很多乱停占地车辆属于周边居民,这可能需要社区帮忙协调;一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路段的管辖,必须有赖于交管部门介入;至于共享停车位、定制公交等服务,需要跟相关企业沟通。只有各方坐在一起想办法,才能找到最“解渴”的方案。

  去年,本市组织实施了城六区17所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由各区教委和学校牵头,组织各区交通、公安交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共同参与。今年,我们应当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扩大范围,从顶层设计上,将更多关联主体纳入进来,力争让更多校门口安全又畅通。

  于城市而言,一座学校好比一个细胞。整座城市的运行,其实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微循环系统”构成的。以更多创新让治理“针脚”深入每个区域,当每个“微循环系统”畅通无阻,我们这座城市的宜居底色才会越来越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