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形势艰难,印巴在近乎战争后的停火协议仍得以维持——虽脆弱不安,但尚未破裂。然而,在经历了四天的跨境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双方迄今参与过的技术最先进的冲突)后,问题依然存在:接下来会怎样?
尽管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宣称胜利,但一些专家担心,敌对行动的恢复几乎不可避免。
分析人士和外交官普遍认为,新德里并未如预期般从这场冲突中取得压倒性胜利,这为后续降级或政治接触留下了极少空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上周的讲话中坚称,针对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军事行动“信德行动”(Operation Sindhoor)仍在继续,停火只是“暂停”。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军队在经历声誉下滑后,再次成为该国最受尊敬的机构——这表明,没有什么比与印度的冲突更能提振巴基斯坦将军们的声望。
“印度已明确表示仍处于警戒状态,”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南亚高级研究员奇蒂格吉·巴杰帕伊(Chietigj Bajpaee)表示。他对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导弹袭击能否有效阻止未来武装分子攻击表示怀疑。印度国防部长称,此类袭击现在将被视为“战争行为”。
“从双方仍在高涨的民族主义言论来看,似乎很难为任何持久和解创造空间,”巴杰帕伊说。
“印巴连字符”重现
尽管印度被认为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成功打击巴基斯坦境内已知的武装分子基地、向巴基斯坦军事核心城市拉瓦尔品第发射精准导弹,并基本拦截了巴基斯坦的导弹——但战略上的胜利仍难以捉摸。
相反,印度现在正面临一些更棘手的后果。印度政治学家普拉塔普·巴努·梅塔(Pratap Bhanu Mehta)在《印度快报》专栏中指出:“一场既无决定性胜利又无明确政治目标的武装冲突,只会让‘印巴连字符’重现。”他指的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将两国视为单一争吵实体的倾向。
近年来,随着印度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超越巴基斯坦并自诩为全球大国,新德里一度认为已摆脱了这种“连字符负担”。然而,近期事件表明,外界(尤其是美国)的认知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外交官和观察人士认为,印度在关键的叙事争夺战中处于被动。莫迪政府对信息流动的严格控制(莫迪本人已十年未举行新闻发布会)导致“信德行动”启动时,官方仅通过少数由公务员主导的、高度编排的简短发布会传递信息。
而在巴基斯坦,政府部长们通过电话和电视新闻节目不间断地向全球传达己方立场,例如声称击落了五架印度军机。莫迪政府迄今未公开回应这一指控,反而施压印度媒体避免提及所谓“被击落飞机”。
由于印度政府留下巨大信息真空,前所未有的虚假和误导性信息四处蔓延。不实声明助长了印度公众对战争的狂热情绪。
因此,当唐纳德·特朗普于5月10日抢在印巴之前突然宣布停火时,印度国内普遍反应是愤怒与背叛。许多人无法理解政府为何同意停火,更遑论一个看似由美国强加的停火。极右翼民族主义者(莫迪的政治基本盘,也是大量虚假信息的源头)的怒火尤为强烈,要求重启战争的呼声至今未完全平息。
特朗普干预火上浇油
特朗普自夸斡旋停火的言论也令新德里沮丧。尽管他是历来被卷入印巴争端的美国总统之一,但以往此类干预通常更低调,且多偏向印度。
这一次,印度对特朗普的表述(包括声称“贸易施压促使双方停火”)极为不满,甚至公开驳斥了总统的多个说法。
特朗普的介入还导致印度的另一项战略挫败:克什米尔问题重新国际化。印度的强硬立场是,其与巴基斯坦在该地区的争端(可追溯至1947年)纯属内政,不容外部干涉或第三方调解。但特朗普在停火后公然无视这一点,主动提出为两国调解以寻求“解决方案”。巴基斯坦欣然接受,而印度则以沉默应对。
印度政治战略家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指责特朗普“正中巴基斯坦下怀——该国长期利用克什米尔问题为其输出恐怖主义辩护”。
双方仍有多项悬而未决的问题:陆地边界仍关闭,互拒签证,最关键的是,确保巴基斯坦从印度获得重要河水的《印度河水资源条约》仍被新德里暂停。
尽管伊斯兰堡政界乐观讨论在停火后于海湾地区或伦敦举行会谈(甚至可能涉及克什米尔),但新德里避而不谈。“困境在于,这场战争并未迫使双方谈判,也不太可能建立哪怕最低限度的信任以促成政治对话,”梅塔写道。
在更深层的存在主义层面,分析人士认为双方均缺乏降级冲突的动机。在印度,反巴情绪推高了莫迪的支持率,助其强硬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府赢得选举。在巴基斯坦,长期存在的“印度威胁”一直被用作军方过度干政的理由。
巴杰帕伊对两国战后政治对话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称其为“死胡同”,因为双方“本质上各说各话”。
“目前看来,任何可信的和平进程都极不可能实现,”他表示,“坦率地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而是‘何时’会看到两国军事敌对行动重燃。”
文章参考: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may/20/uneasy-india-pakistan-ceasefire-holds-but-is-a-return-to-war-inevi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