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石头专访|六秩风雨,且听“活史册”细细道来

石头专访|六秩风雨,且听“活史册”细细道来
2021年04月27日 20:00 新浪网 作者 石头科普工作室

  陈道公

  陈道公老师是科大的首届本科生,同时也是地球化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本科毕业后,陈老师留校工作,先后教授了多门本硕课程,主导撰写的《地球化学》教科书成为经典教材

  他与科大地化相伴同行六十载,是中国科大六秩浮沉的亲历者,亦可谓是地化专业发展沿革的“活史册”。 

  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午后,陈道公老师衣着简朴,踏着稳健的步伐走来。见面寒暄,浅谈几句,只觉老先生讲起话来中气十足,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有八旬高龄。 

  进军科学,“误”入地化

  “当时就是向科学进军嘛。”陈老师笑着谈起当年考来科大的所想。1958年的玉泉北路,150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在学界泰斗们的指引下“向科学进军”。彼时年方十八的陈道公老师正是这支新军中的一员。

  问及当年为何报考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时,陈老师只道是误打误撞:“那个时候听我一位在南大工作的亲戚说,苏联的卫星发射就是‘稀有元素上天’。我心想这稀有元素这么厉害,就报了这个专业。”

  只因这样一个朴素的认识,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专业,陈老师的讲述令我们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淳朴的爱国心

  玉泉路的科大旧校址(图源网络)

  陈老师随后又开玩笑说:“那时像我这样自投罗网的同学可不多,许多地化的同学都是‘赶时髦’选核物理,但分不够被调剂来的。”这似曾相识的科大地空的招生情况,令地空人不禁会心一笑。

  同样未曾改变的是地球化学专业对数理化基础课程的重视。陈老师回忆起他在科大五年学业,说:“低年级时所有化学课向化学院看齐,一学期只安排一门地质课。”

  从那时起,扎实的数理基础便成了科大地化学生区别于许多地质院校学生的特质。包括陈老师在内,一代代的地化人从中受益,并延续着这一传统,造就了科大地化现今如此鲜明的特色。

  冰河解冻,十年沉浮

  完成了本科学业,陈道公老师留校担任助教。在此期间,国内与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地化专业乃至整个科大也频繁经历变革。60年代初,院系改制,地球化学系和地球物理系被分别并入近代化学系与物理系。

  而在1970年,科大经历了校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南迁。南迁离京的数年里,陈老师曾在马鞍山钢铁厂劳动,曾为工农兵大学生授课。谈起当年艰辛,他每每付之一笑。其间旷达,令人动容。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一切犹如冰河解冻。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也逐渐回归正轨。1977年,科大恢复招生。一切似乎都昭示着十年隆冬过后,春天即将到来。

  校史馆文物:南迁搬运行李的木箱(图源网络)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科技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美关系也趋于缓和,为中国学者赴美交流学习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道公老师通过考核,于1981年被选派公费赴美国地质勘探局进修。

  “时代的变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太大了,”陈老师说,“我出国那年中美之间刚开放通航,那之前飞去美国还要绕道欧洲。我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56块,一张从北京到洛杉矶的机票就要一万五千元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契机,让赴美留学从遥不可及的想象变为可以争取的机会。时代的大河在那时开始解冻,陈道公老师的人生也随之流转起来。春潮奔涌至今,中国的面貌早已改天换地,科学事业也正值欣欣向荣的春天。

  育人著书,执着杏坛

  南迁合肥的十数年里,科大可谓筚路蓝缕,已不似初建校时那般群星璀璨,而地学专业亦有许多老师离开。在此关头,1983年,陈道公老师从美国留学归来,承担起教学的重任。

  此后,他又应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要求,连续多年教授研究生课“同位素地质年代学”。陈老师结合自己在国内外科研工作的经验,为学生带去富于教益的课堂。

  正是多年的教学经验让陈老师产生了编著地球化学教材的想法。当时普遍采用的教材大多不符合科大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实际。陈老师于是倡议,要撰写一本“少而精”的、适合科大学生的教材

  前后历时两年时间,陈道公老师及助手搜集并整理了大量资料,最终著出了这本堪称经典的教材。他在书中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地球化学最核心的概念与方法,并凸显了科大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优势领域,与本科教学贴合甚好。

  陈道公老师主编的教材(图源网络)

  交谈中,陈老师并没有提起教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某位学生或某些片段,只与我们唠家常般地聊起多年来的些许轶事。许多在我心目中“形象高大”的教授、学者,在陈老师的口中仿佛孩子或友人,话语间流露出亲切。

  “他出国那些年是不是又长高了,我记得他上我课的时候还没那么高的。”提到一位如今已能独挡一面的当年学生时,陈老师还不住用手比划起来。

  尽管我从未听过老先生的课,但仅从他对学生深厚的感情,当年授课讲学的情状或许仍可窥见一斑。

  访谈结束后,我送陈道公老师下楼,楼外春雨淅淅沥沥。分别之际,陈老师还不忘嘱托我好好把握时代的机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说罢,他打起伞走入迷蒙细雨之中。

  度过风雨半生的平静与泰然,执着杏坛多年的坚守与热爱——陈老师在不到两小时的访谈中展现出的所有这些,都在我凝望着他背影渐远的此刻,再度涌上心头。

  我不禁感慨,正是像陈道公老师这样的老一辈地化人,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才有了我们如今这灿烂而温暖的春天。

  笔者(左)与陈道公老师合影

  石头

  DR.STONE

  工作室

  科普

   撰稿/美编:弈鸣

  校阅:渡鸦 & 夕秀

   DR.STONE · 致力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地球化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