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年代早传承时间长,历史文献丰富,历史地位重要,河北唐山响水桥

年代早传承时间长,历史文献丰富,历史地位重要,河北唐山响水桥
2019年11月18日 22:15 新浪网 作者 小静turboxiao

  承流桥原名临水桥,民间则习惯称其为响水桥,位于河北唐山市滦县榛子镇的龙湾河上,古滦州西界,是古代中原地区连接辽东、高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现存承流桥主体为清代嘉庆九年重修留下的,部分附属设施是光绪二十八年增置,1984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保护文物,2012年被确定为市级保护文物。

  年代早传承时间长,历史文献丰富,历史地位重要,河北唐山响水桥

  临水桥建成到明万历大规模重修,期间经历一千多年历史,这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已无从考证,但至少知道,明代的张荣先曾对临水桥的源流始末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张元庆始建于魏明太和五年的记载,也应该来自张荣先的记载。

  魏晋以后北方又进入战乱时期,各政权割据更替。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经八次北伐,统一北方,滦州从新稳定下来,明成祖朱棣迁都以后,响水桥所在的榛子镇,成为畿辅重地,蓟辽之咽喉,起着连接京城与辽东的关键作用,京榆驿路在榛子镇设铺,如此要冲之地,修桥就显得十分必要。

  年代早传承时间长,历史文献丰富,历史地位重要,河北唐山响水桥

  明万历14年,张元庆到任滦州,这时已历千余年前的临水桥早已破败,主体基本没有了,只有很少的遗迹存留。张元庆到任后,命当地人郭文显负责管理修桥一事,本镇的庠生韩应箕等人都捐了款,后又有兵部使者叶梦熊,部院使者马翰如,程宗伊,知府孙维成,推府沈之全等也都捐了钱。几个月后大桥修完,并正式改名为承流桥,同时在桥南建了关帝庙,除了可以四季祭祀,也可以供来往的人休息。知州张元庆为这次修桥专门做了一篇《承流桥记》,并被记入了嘉庆十五年编纂的《滦州志》卷八《艺文志》中。明朝灭亡后,清军入主中原,响水桥所在位置不但仍为畿辅重地,还是清帝回家祭祖的御路,作用更加突出,康熙五十一年响水桥有过一次修复,到了嘉庆年间,主体部分已破坏严重。

  年代早传承时间长,历史文献丰富,历史地位重要,河北唐山响水桥

  嘉庆七年十月,知州莫謩做《倡修承流河桥引》,呼吁大家集资修桥,镇人朱宝树、王廷勋、郭天印积极响应,奔走乡里,筹备募集建桥费用。江桂森从北京请来工匠,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动工,七月完工。知州莫謩于嘉庆九年再做《重修承流河桥记》,并载入史册。桥重建完成时是木栏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乡民捐资改雕石栏杆,并增修水簸箕。自此古桥再无大的系统修复记录。

  年代早传承时间长,历史文献丰富,历史地位重要,河北唐山响水桥

  承流桥呈南北走向,横跨在龙湾河上(古称承流河),南北长15.6米,东西宽约5.7米,高约6米。桥面铺筑矩形条石,桥面净宽4.8米。桥面两侧原设木栏杆,光绪二十八年改雕石栏杆,两侧各有石栏柱8根,高1.5米,平顶均为28厘米见方,各雕有不同形态的荷花图案,有的含苞未放,有的莲瓣盛开,冷硬的石料显出婀娜的神采,确属不凡。石栏柱间距2.13米,以两根石雕扶手相连。石雕扶手成菱形,粗壮有力,线条粗放,风格有别于一般清代精美细腻特点,反到充满明代粗犷之风,充分表现出北方文化的粗狂豪放风格。

  全桥由三个石拱构成。中拱高4.9米,净跨3.7米;两个侧拱各高4.65米,净跨2.7米。整个桥体所用石料均为精琢长方体巨石砌成。最大的重量可达一吨,巨石向外的一面凿刻平整,并刻有斜向密集平行纹。石与石之间刻有结构凹槽,类似榫卯结构,使构筑更加稳定,古人用糯米熬粥搅拌石灰成浆,灌注粘结石块,石与石与之间缝隙结合紧密,浑然一体,极为牢固。西侧迎水面中拱顶端为浮雕镇河神像,依稀尚存,2015年修缮恢复原貌。东侧中拱的顶端原是一幅立体透雕的龙首,双目炯炯,双角峥嵘,龙须两缕,龙口含珠,一幅威严之像,是北方难得的雕刻精品,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原貌已不能清楚描述,龙首左侧石上刻有【嘉庆九年复建】六个大字,应该为当年修桥时工匠所刻。拱下为桥墩,以矩石层迭砌成,桥墩西侧迎水面呈三角形,起到分水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上游水流阻力,面向下游俗称''水簸箕'',是流水产生轰响的所在。水簸箕共设计成五层阶梯,每层之间落差40厘米,第一层纵宽4米,第二层4米、第三层2米,第四层3米,第五层早淹没于水下,数据尚不清楚。流水从近两米的高度,连落五步台阶,发出的响声相互叠加,声传十里,故附近的乡民形象的称其为响水桥。陡河水库建成蓄水后,水位上涨,下游河床逐渐淤积抬高,现在仅有一步台阶能看到,其他都没于淤泥之下。

  桥体两侧各有八字翼墙,长13米、高5.4米,各镶嵌一石雕神龟头像,以镇河水,同时起到''标识安全线''的作用,可惜文革中也遭到破坏,现只剩下一小段脖子根,但仍鳞片清晰,足以窥见当日雕刻之精美。因原物已经消失多年,2015年修缮,该雕为龙头。原来顺河还砌有护岸,向两侧延伸数十米。现已被压在桥两侧的商户建筑之下。统观全桥,造型匀称,牢固坚实。二百多年中,古桥经历过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炮车从桥上隆隆驶过;1953年抗美援朝凯旋的志愿军坦克铁流威武穿过;又经过1935年、1937年1976三次破坏性地震,但大桥主体一直保持完好。只是部分栏杆残损丢失。2015年修缮时按原样补全。

  嘉庆九年重修是从北京请来专业修桥的能工巧匠,建造规制很高,地基采用了传统工艺,在河底密密麻麻钉入柏木桩,柏木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千年不腐,密布的粗壮木桩均匀承受桥体的压力,使得大桥基础异常稳固,二百多年没有大的走动,南侧桥洞底部的两个沉降坑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安装水力发电机 时破坏桥基造成的,而非原桥质量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巧妙工艺和严格的建造质量,使这座古桥经历数次洪水地震,仍然屹立不倒,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榛子镇附近震级达到了七级上下,周围房倒屋塌,而古桥连条大一点裂缝都没有出现,不得不叹服古人的造桥技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