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杭州:“去景区化”的借鉴和探讨

杭州:“去景区化”的借鉴和探讨
2020年12月03日 08:46 新浪网 作者 金台资讯

  10月底的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大会提出,要把西湖、西溪扮得更美,让人间天堂变得更靓;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还强调了四个理念:道法自然,厚植文化,去景区化,回归生活。

  “去景区化”这一提法让人眼前一亮。

  具体来说,“去景区化”指的是要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景区”与居民区、商业区、生产区等之间的条块分割,打破城市功能之间固有的界限,把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让杭州处处皆风景,让市民推门即见绿。

  事实上,作为一座风景旅游城市,18年前,杭州就实现了西湖免费开放,走出了“去景区化”的第一步。今天,在西湖西溪一体化大背景之下,再谈“去景区化”的杭州,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杭州?作为一个游客,来到杭州,又希望见到一个怎样的杭州?无疑,要实现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转变,杭州需要更多“明珠”点缀其间,需要将这些“明珠”串珠成链、以点带面,也需要更多的借鉴、探讨和思考。

  感受精华并与城市对话 回归“感知”和“体验”

  德国哲学家汉斯·马格纳斯·安森博格曾归纳出旅游业的一个悖论:每个人都想体验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旅游风格,其结果是,他们的旅游路线还是被手中的说明书和旅游文章主宰。

  旅行最讲究游客体验也最忌讳被引导和设计。

  “许多游客到一个城市,就是来看看这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希望融入城市的环境中去。这才是好的游客体验。”巴黎当地导游李希从事私人导游工作7年多,走过许多地方,对游客需求和喜好了解很深。“你看见一座山,这座山并没有被圈起来收门票,你可以进山随意游玩。山道上也有垃圾桶、有安全保障设备,有游览指示牌,这让游客有安全感,却没有被设计感。”李希说,事实上,欧洲的许多城市是没有集散中心的,只有游客服务中心,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景点,没有明显的产业化界限。

  城市旅游业不应只靠几个景区,大街小巷、一草一木等都是组成部分,有着丰润的生活光泽的。让游客感知城市,也落在了吃穿住行方方面面。

  在苏州,“城市微旅行”是以行走为主要方式的探访式深度游览项目,主要针对年轻群体、亲子群体、背包客及有深度体验需求的自助游游客。与一般的一日游项目不同,“微旅行”会在一个步行所能及的范围内规划体验线路,并加入当地文化体验项目,还会邀请在苏州生活多年的本地旅行达人作为领队,力求让参与的游客能够有最本地化的旅行体验,力争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年轻化、可持续的旅游体验产品。

  而在成都,锦里也好、宽窄巷也好,这些品牌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很强的历史穿越感。成都的旅游就是将休闲的本土精神和厚重的巴蜀文化以极具中国风的旅游产品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体验……

  或许,让游客亲身去发现和解读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感受城市的精华,与城市对话,会是一种更唯美和快乐的方式。而这些体验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城市性格上的。

  从读懂性格到把握灵魂 用文化填充旅行的“密度”

  “对游客而言,旅行的‘密度’要大。”李希谈道,“密度大”的意思是,单位时间里能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文化要尽可能多。密度大,看到美好的风景多,就能给人带来“爽”的感觉。

  文化,串联起了整个城市的景点,丰富了城市的内涵。“青岛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是再漂亮的海岸线,走上一两个小时,也就乏味了。有时刚沉浸到里面,就被现实拉出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人文、历史、典故来充实。”李希举例说明,“有了文化的充实,城市的‘性格’也就凸显出来。城市以魅力打动人,读懂城市的性格,就等于把握住了城市的灵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在悠久岁月中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性格,一点一滴地渗透在城市各个构成元素中。在法国,巴黎属于“小而美”,人文景点景观的密集度很高。据不完全统计,巴黎共有大大小小300多个博物馆;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散落着艺术、建筑、历史等方面的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应有尽有,都可以进去徜徉一番。也许,你喝咖啡的座位,还曾是某位大文豪曾经创作的地方,这种“性格”也使得巴黎很难被替代。

  杭州也要找准自己的“性格”。在李希看来,目前杭州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将软硬件都做得比较全面。“湖光山色要美,文化也要够强,而且后者对于杭州的加持太大了。”李希说,杭州有那么多的历史人文诗句典故,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让游客在路上也可以竖起耳朵、动起大脑,“这些底蕴会让游客相信,你看到的就是最好的。”

  从看风景到看生活 对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然,“去景区化”也对城市的环境、甚至是城市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景和城的无边界相融,没有简单的景区和非景区划分,人们生活的环境,处处都应是景区。对市民来说,生活在景区里;对游客来说,游在生活里;对城市来说,旅游方式在裂变。

  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样,旅游的模式和需求也层出不穷,因此,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必然从景区旅游走向城市旅游。可以想见,未来的旅游市场不只是单纯的景区之间的竞争,也是城市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全面博弈。

  例如,苏州是一座活在水上的城市。苏州充分协调城市、自然、人之间的三元关系,营造和谐共生之城,这就是齐头并进,将文化、旅行、自然、城市放到一起来考虑,将城市作为景区打造,跳出景区做景区,将城市的发展与景区融合,形成互动。

  “‘去景区化’说白了就是‘我为这个城市而来’,而不是为这个城市的某个景点而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梁雪松认为,“去景区化”是全域旅游中延伸出的一个概念,其中包含了城市环境、文化服务、包容度等。城市形象的提升是围绕着一个城市整体的业态,而作为吸引游客的著名景点,更是重中之重,不能忽略。西湖、西溪就是这样的景点。西湖代表着杭州的文脉,西溪则是杭州生态的代言,这也组成了杭州“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找准城市性格,将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就规划者而言,城市性格是梳理城市格局的重要依据;对普通市民而言,城市性格在提升他们自豪感的同时,更可以避免城市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杭州西湖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