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李博)“天工”机器人实现跨越大高差台阶,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在京发布,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大关……记者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北京全力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今年,北京市将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实施110项工作要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标志性成果、强化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在未来信息领域,北京将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打造海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北京6G实验室,率先推动6G关键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建设元宇宙地标式应用场景,打造科幻专利池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
在未来健康领域,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不同赛道技术攻关和临床验证,前瞻布局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研发方向。加快经开区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大兴区再生医学产业园等高水平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平谷区、昌平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国食合创合成生物育新基地建设。
在未来制造领域,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等关键技术攻关。搭建机器人技术验证测试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平台,加快仿生人脸、灵巧手等产品研制。建设具身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开展具身智能系统“大工厂”虚拟仿真计算攻关。积极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与“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动“双智”城市4.0阶段建设。
在未来能源领域,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海淀苏家坨未来能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形成特色发展模式与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氢能领域重大示范应用,持续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高标准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培育碳捕集封存利用产业,谋划建设CCUS·碳未来产业园,推动金隅北水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投入运行。
在未来材料领域,推动超宽禁带半导体和超导材料底层技术攻关,加强超导材料科技攻关及应用。加快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围绕骨科、心脑血管等方向开展产业化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新材料融合创新,加快AI赋能新材料典型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
在未来空间领域,加快可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推进朱雀三号等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研制,打造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平台。围绕太空飞船、天基算力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加强低空技术产业创新引领,推动延庆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支持低空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研制。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于2023年9月发布,系统布局了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北京市级层面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构建“1+20+N”政策体系,已在6G、脑机接口、新型储能等15个领域推出38项精准政策措施,不断开辟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构建“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资本赋能体系,截至2025年3月中旬,8支新设市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84个未来产业项目。
锻造全链条硬核平台方面,北京已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2024年以来新增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在氢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布局重大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部市共建,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等领域建设了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我们按照2个主要产业发展区和若干其他区‘2+N’模式进行产业布局,鼓励良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形成一些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突破1300家,经开区建成“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石景山区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创造百万人次纪录,大兴区国际氢能示范区贯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房山区打造北京新型储能示范区,昌平“两谷一园”汇聚70余家能源科创巨头,一个个“创新极”不断构筑起北京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