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信明
推进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改革,通过综合施策,合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推动“愿保尽保”,努力实现“标本兼治”
记者最近逛商场发现,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展厅入驻商场,不少消费者走进展厅看车型、聊性能、体验车内空间。
经过多年市场培育,新能源汽车逐渐从购车的备选方案,发展为不少消费者的优先选择。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均增长52%。在乘用车市场,去年多月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超50%。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也有“成长的烦恼”,新能源车险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国实施车险综合改革,推出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阶段性地出现了出险率和维修成本较高、部分车型保费较高、少数车辆投保不畅、新能源车险经营亏损等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险保障能力和水平,不久前,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着力推进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改革,通过综合施策,努力实现“标本兼治”。
一方面,多措并举推动精准服务、努力实现“愿保尽保”。从市场情况看,一些车型数据积累不足、风险水平较高,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指导意见》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为投保难的新能源车主搭建便捷投保渠道。消费者在该平台自主选择保险公司投保,相关公司不得拒保。“车险好投保”平台1月25日上线,截至2月25日,已有11.4万辆新能源汽车通过平台投保。这一举措体现了保险行业的担当作为。未来,根据实践情况,应持续优化平台服务及相关政策安排,更好发挥其作用。对保险公司来说,还应结合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设计推出“车电分离”等产品,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精准保障。
“治标”还要“治本”。新能源车险较高的出险率及赔付率,是造成新能源车险保费贵、承保亏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消费者“省钱”、保险业“不亏”,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是“治本之策”。一方面,应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降低零部件使用成本。对车企来说,要优化汽车安全及维修经济性设计,避免车身部件过度集成化、一体化。消费者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用车习惯,加深对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等的认识,掌握驾驶操作技巧,了解日常维护要点,降低车辆故障率和交通事故发生率。各方合力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将为车险保费下降、服务提质打开更大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车险也能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发挥价值。例如,在二手车流通环节,车辆是否大修过、泡过水,是消费者关注的事。车险承保机构恰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通过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保险业能够为促进二手车流通发挥更大作用,更好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统,促进汽车梯次消费。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深挖车险数据应用价值,相信保险业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8日 19 版)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