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2020年06月12日 15:41 新浪网 作者 合肥阿姨徕了

  文 |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对调皮或犯错的孩子,为达到教育的目的,父母经常以严厉的语气警告、威胁或强迫孩子。

  虽说能让孩子屈从,但有时可能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

  佳佳准备在这个周末带孩子出去郊游,疫情期间已经很久没有出门,孩子非常兴奋。

  在出门之前,佳佳让孩子检查看看东西带够没有,孩子不乐意急切地想出门。

  佳佳一看忘记拿吊床了,又让孩子帮忙去拿孩子更不情愿。

  佳佳的火气一下就升上来了,对着孩子大声说:“不去拿就不让你去郊游了”。

  没想到孩子更冲动地说:“不去就不去,谁稀罕?”并哭着往外跑,好不容易才被爸爸劝住。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虽然最后还是去了郊游,但孩子一直闷闷不乐,佳佳也很后悔。

  这就是典型的“坏苹果效应”。即把孩子喜欢的郊游这个好苹果与孩子不拿东西的行为这个坏苹果联系在一起,导致不但没能处理好孩子不帮忙这件事,还让孩子失去了去郊游的兴趣。

  这样的事例很多家庭都曾有过。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发生“坏苹果效应”呢?

  01

  明显的要挟

  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父母把这两件事混在一起逼迫孩子作出选择,结果孩子不但不会选择父母期望做的事,还可能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失去兴趣。

  因为孩子在受到父母的要挟时,心里由于不满父母的行为产生了抵触情绪,尽管孩子非常喜欢做这件事,但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了他的判断和态度。

  即使是表面顺从或屈服,内心也没有真正领会父母的意图和愿望。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长期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不管怎样父母也不会同意、达不到愿望的感觉,从而缺乏主动进取的动力和创造力。

  02

  隐性的要挟

  不少父母口头上说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但在具体的行动上却对孩子施加压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表现出不易察觉的干涉。

  在让孩子选择时,孩子明确表示不愿意做某一件事时,父母就会要求孩子把另一件事做得更好,无形中也是在提出条件要挟孩子完成。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要求太多,心里会产生愤怒不满的情绪,也会干扰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03

  挫折感泛化

  很多父母对孩子希望过高导致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容不得孩子出现半点错误或问题。

  从而习惯性地片面地夸大这些问题,并用与之不相匹配的态度来对待把问题严重化,其实是父母自身挫折感泛化到其他事物的表现。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这样的教育把问题过度的放大,让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逆反,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轻易尝试,容易否定自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应当怎样避免“坏苹果效应”呢?

  (1)就事论事处理问题

  在孩子出现失误或遭遇失败时要就事论事,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讲明利害关系,不要牵连或涉及其它的事情,避免事态扩大化。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2)不对孩子进行裹挟

  对孩子的教育应是心平气和不带有要挟性。做好沟通交流,用爱和关心才能让孩子得到进步和成长。

  强迫性的教育容易让一个坏苹果传染和损坏了整片好苹果,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带来一连串的负面反应得不偿失。

  (3)心平气和与孩子谈话

  教育孩子时首先家长自身要保持平静,不要一有什么事就对着孩子一顿乱吼,这样做孩子不但不会听话,以后还会更加叛逆不听话。

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父母的这三种行为

  如果孩子犯错,家长不要责骂,先平静的跟他谈一谈,让孩子自己说出为什么会犯错,犯错后知道要面对什么吗?

  当孩子说完之后,家长先告诫他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了,不然爸爸妈妈会很生气,把利弊跟他说清楚,不然他下次还会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挫折或失误,把好苹果和坏苹果分开放,能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避免错误的发生。【文章寄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要细心引导,避免产生“坏苹果效应”。

  【题外话】:你是否听说过“坏苹果效应”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