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2020年04月06日 20:20 新浪网 作者 嗖拾旧梦术娱乐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废分封制不用而采取全新的郡县制在全国推行以代替之,按说如此利于中央集权的政策理应被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效仿推行才对,可是在汉初我们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在汉朝之内除了有郡县之外还出现了楚国楚王韩信、赵国赵王张耳、长沙国长沙王吴芮等异性王以及齐国齐王刘肥、代国代王刘恒等同姓王。一个王朝之内又出现新的封国,这不相当于周朝分封制的再现么?刘邦对此是什么看法呢?一条糅合了周朝的分封制以及秦朝的郡县制的郡国并行制道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刘彻为止的这几代帝王是如何看待郡国并行制的呢?为何会说郡国并行制的道路越走越窄了呢?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但由于秦国享国日短,郡县制虽然优势明显但并未能完全深入人心,可以这么说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并未消除,割地封侯的思想还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刘邦为了利于自己争夺天下,也为了满足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王的想法,便分封他们为王。不过这毕竟是权宜之计,等到刘邦坐稳天下后,面对当初助力自己一统的异姓诸侯王,刘邦举起了屠刀,一方面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不利于刘邦政策的推行,另一方面异姓诸侯当初之所以与刘邦站在同一战线只是利益相同,现如今刘邦凌驾于他们之上并且还要蚕食他们的利益,矛盾冲突之下注定了刘邦与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分道扬镳。

  胳膊拧不过大腿,异姓诸侯王哪是刘邦的对手,消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发现若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话,自己根本无力掌控全国,再加上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之所以灭亡就是没有分封同姓为王,鉴于此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并没有将他们的封地收回,而是将这些旧地又分封给了同姓的宗室,而后任命他们为新的诸侯王,这便是西汉的同姓九王。这些同姓诸侯王刘邦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至于在京师附近,中中央所能直辖的领地内,刘邦采用秦朝的郡县制来治理,这种综合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中间策略被称之为郡国并行制。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郡国并行制在最初确实推动了汉朝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诸侯与中央掌权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一方想进一步中央集权,另一方想依靠手中之权想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足以仅靠血缘关系来维持调和时,战争便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七国之乱就是在此背景下爆发的。

  当然对于这种与中央争权的国中之国,汉朝的历代帝王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在汉文帝时代就接连出现了济北王刘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为了化解诸侯国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汉文帝采取了贾谊的“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的建议,即通过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比如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汉文帝的这种姑息策略虽然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皇权与诸侯国王权之间的矛盾。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到了汉景帝时代,中央皇权与诸侯国王权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并且有加重之势,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开始削藩。汉景帝的削藩之举直接触及了诸侯国的根本利益,为了稳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王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七国之乱爆发。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七国之乱虽然最开始声势浩大,可惜虎头蛇尾,最终还是以中央朝廷的胜利而结束。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趁机废除一些诸侯国,并将这些诸侯国收归国有,除此之外为了限制诸侯王的权力,汉景帝下令取消诸侯王的治民权,即诸侯王不再拥有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对于自己的封国也必须由中央派遣官员来治理。最开始诸侯国的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此时汉景帝在缩减诸侯王权力的同时也将诸侯王的统治机构和地位降低,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可以说七国之乱给了汉景帝解决中央皇权与诸侯国王权之间矛盾的理由,之后随着诸侯王势力的被削弱,中央皇权越来越集中,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

  到了汉武帝时代,诸侯国权力虽然被限制,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两者之间的矛盾依旧很突出,为了彻底解决诸侯国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令就是将之前原本封国和爵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方式改变成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其他儿子,也即庶子在原封国内也可以获得封地和爵位,不过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而是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其地位相当于县。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汉武帝的推恩令颁布以后,地方上的一部分诸侯王纷纷上书请求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侯,如此之前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推恩令的推行变成“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自然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解决完诸侯王的势力问题后,汉武帝又来了一招釜底抽薪,他以祭祀宗庙时各列侯所贡献的酎金成分不足或成色不好为由直接废除100多位列侯的爵位。在汉武帝的完美操作下,各诸侯国彻底丧失与中央皇权抗争的资本,郡国并行制悄然成为摆设,郡县制成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郡国并行制的道路为何越走越窄

  关于中央皇权与诸侯国王权之间的矛盾,从汉高祖刘邦始到汉武帝刘彻止,四位帝王采取的方式分别为: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以同姓王来巩固中央皇权;汉文帝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缓和中央皇权与诸侯国王权之间的矛盾;汉景帝削藩,削减诸侯王的治民权等,加强中央皇权;汉武帝推恩令,然后再以其他理由废除一部分列侯爵位,彻底击碎诸侯国王权,中央皇权至此全面集中。

  如此经过四代帝王的努力,郡国并行制的侧重也在悄然发生巨变,两者之间由最开始的诸侯国为主郡县为辅进而转变成郡县为主诸侯国为辅,中央皇权越来越高于诸侯国王权,伴随着郡国并行制道路的越走越窄,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代彻底走向集中。当然对之后的历代帝王而言诸侯国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没了诸侯国的掣肘,汉武帝在前几代的基础上依仗手中之权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进取,汉朝最终在汉武帝的推动下迎来新的盛世高峰。

  参考资料:《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