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2019年12月03日 01:43 新浪网 作者 料理旅行家

  关于学习,我们喝过太多鸡汤,也听过太多劝勉之语,更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故事,这些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古往今来,学霸很少,学渣却很多,厌学的人更是层出不穷。

  作为文明古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难道就没有为我们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吗?

  其实,这条道路孔子早就已经为我们探索出来了,只要我们愿意正确对待,用心理解,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踏上乐学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把《学而》篇放在《论语》第一篇的原因:先端正学习态度再谈其它,态度对了,方向就对了;态度错了,是南辕北辙,越学越苦,越学越累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本文尝试从《学而》中摘取三句话,来阐述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

  

先学做人,再学文化知识

  高学历不代表高素养,这句话应该已经是共识了。比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也是学霸一样的人物,说考进士就中了进士,不但是考试能手,也有真才实学,但他的人品,却让读者憎恨不已。

  贾雨村这样的人,每个时代都不缺,他们有着极强的破坏性,损人利己时毫不手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作为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才不会变成贾雨村这样的人?

  孔子给出了方法: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一个孩子(学子),在家孝顺父母,外出尊敬长辈,对朋友像弟弟对兄长般恭敬,为人处事谨慎不浮躁、信守承诺不浮夸,有泛爱之心,亲近仁德之人,如果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教他文化知识了。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几乎囊括了做人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先学做人,学好了做人,再学文化知识。如果没有学会做人,那就不要开始认字读书学文化。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涵养,活成流氓,再辅以文化知识,就会成为贾雨村这样的高级流氓。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别让他认字读书,至少破坏力小一点。

  这其实可以归结到人性善恶的层面。如果懂得以善处世,再学习文化知识,就能让小善变大善,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之人。反之,如果以恶处世,有着人性的贪婪奸诈,再学习文化知识,就会让小恶变大恶,成为大奸之人。

  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一定先教孩子学做人,做一个仁爱的人

  

理论结合实际,要乐学,不要苦学

  学会了做人,有了余力,可以学文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用有限的精力去追求,会累坏身体。如何才能更快更多地吸收知识,变成一个有学问的人?

  孔子用一句非常精炼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之意,这句话,经常被误解为“读书要经常复习,不是很喜悦吗 ”。因为这种解释,让很多学子不喜欢孔子:复习又枯燥又无趣又苦又累,有什么可喜悦的?这不是胡说吗?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是啊,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多得几分,谁愿意没完没了地复习?

  其实,孔子太冤枉了,他真的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他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他的本意,需要对句子中的“时”和“习”正确理解。

  时是经常、反复的意思,习是实习、实践的意思,而不是复习、温习。

  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理论,不要去背诵,而要去实践。比如一个爱下厨的人,在直播或电视中看到有人讲授了一道菜的做法,很想学,那就先看清楚每个步骤,然后进入厨房实践,照着步骤做。做完一尝,感觉不太对劲,是不是哪一步做错了?或者哪一味调料的量不对?再看一遍或几遍视频,对照自己的步骤,找到问题,再次实践。如此反复几次,直到熟练掌握了整个步骤,那么这道菜的做法,就成为了自己的技能。

  这个过程,是相当愉悦的,尤其是成功后的喜悦,恨不得马上做给身边的人吃。

  所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遵循这个规律:“学而时习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和结果都是喜悦的。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都不宜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是苦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是乐学,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积极参与圈子建设,在碰撞中迅速提升

  人是有局限性的,哪怕是行遍万里路读破万卷书,也总有看不到想不到的知识和思维盲区。如何突破这个局限?最便捷的方式是与人探讨,吸取别人的角度来弥补自己的局限。

  具体该怎么做呢?孔子又教给了我们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快乐?不是因为来的是朋友,而是有了探讨的机会,自己的局限即将被突破,学识即将得到提升。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要结合上句,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此,对朋友到来的喜悦,与学习有关。

  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书信也要几个月才能收到一封,要与朋友探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有人说,为什么要和远方的朋友探讨呢?和身边的人探讨不行吗?身边的人每天都可以探讨,不需要等待。

  这就涉及到圈子问题了。

  有句话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我们身边到处是人,但想要找到同一个层次的人却很难。而探讨,最好是在同一个层面,否则就是夏虫语冰,对牛弹琴。

  因此,这里所说的远方的朋友,是早就心生向往期望能进行深入探讨的同一个层次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不但“不亦乐乎”,还要秉烛夜谈,抓住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因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平时积攒的那些困惑,也许这一谈就豁然开朗了。

  现在社会,交流变得特别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谈,但还是需要我们愿意主动去参与圈子建设,去遇见同一个层次的人,在碰撞中迅速提升。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行万里路。

  做好了以上三点,我们就拥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逐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