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刚过,阴雨绵绵,下个不停。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让人联想到“死亡”的话题,特别是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当她扑闪着大眼睛问你:
“妈妈,死了是什么意思啊?”
“你和爸爸以后也会死吗?”

如何回答成了难题——
像老人那样“呸呸呸,不吉利”然后避而不谈显然是不行的,但称“人死了就是变成天上的星星”好像又过度美化了。
恰如白岩松所言“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殊不知,死亡教育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课,正确面对死亡,才懂珍惜生命。
所以,趁着清明节的契机,就让我们来聊聊“死亡”这个话题吧。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爱的教育一样重要,但恰如我们忽视性教育一样,死亡教育也一直很欠缺。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11岁的男孩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家中4楼楼顶跳下。
在ICU抢救了几天,兄妹俩性命是保住了,但伤情依然严重:哥哥脑出血,面部严重受伤,眼睛可能保不住了;妹妹肺部严重损伤,还需要治疗。

被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时?
妹妹的回答让人后背一凉:“哥哥说在游戏中从楼上跳下都不会死,就拉着我的手从楼上跳了下去。”
像他们一样在楼顶玩,对死亡和危险毫无概念的还有另外3个孩子。
四周悬空的天台,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蓝衣女孩紧紧抓住栏杆,而旁边的2个女孩却在相互搀扶着往天台边缘移动。

好在有大人及时发现,叫住了3个女孩。可她们却一脸懵,完全没意识到潜在的危险:“我们不可能掉下去!”
虽然只是个例,但也暴露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和敬畏。
很多孩子因此离开了这个世界。
2020年5月6日,陕西西安一名9岁的女孩跳楼,在遗书中她写道:“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2020年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跳楼自杀,他说自己“活的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
……

类似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在重复发生,桩桩件件都在告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最基础的生命教育,很容易酿成大祸。
正如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所言:“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一生。”
理解死亡方能珍惜生命,直面死亡才懂人生可贵。
所以,别再一厢情愿地认为“对小孩子隐瞒死亡的真相是对他们的保护”,教会孩子正视死亡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当然,我也理解大部分家长的顾虑,死亡毕竟是件太陌生的事,要跟孩子讲清楚不太容易。
如果没有让孩子充分理解并教会ta正确面对,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所以,何时讲以及如何讲,也显得很重要。
像现在,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或者是有亲人离世、小宠物死去,都是非常适合“死亡教育”的场景。
聊的时候尽量客观,做到实事求是,不美化也不恐吓,同时也要允许孩子有悲伤、害怕等情绪的存在。
至于说如何讲,我们除了带孩子祭祀、扫墓时借机聊一聊,也可以借助影视作品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就是很好的素材。

影片的故事背景正是墨西哥祭祀去世家人的传统节日“亡灵节”。
一个对音乐痴迷的小孩米格不听家庭劝阻,误打误撞进入亡灵世界,遇到自己的曾祖父埃克托。
在亡灵国,只有得到家人祝福才能“起死回生”。如果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你的灵魂也将灰飞烟灭。

埃克托,因为被家人误会为了音乐抛弃家庭,而不被祭奠,面临灰飞烟灭的危险。
所以他拜托米格带着他的亡灵重返人间,这样他就能通过万菊桥去看望自己的女儿Coco。米格回到人间后,在太奶奶Coco面前唱起熟悉的歌曲,让她想起了为自己唱歌的爸爸。
这部电影给大家上了很好的死亡教育课。

人有三次死亡。
首先是身体死亡,这是肉体的死亡;
其次是身份死亡,社会地位宣告死亡;
最后是记忆死亡,当这个世界最后一个记起你的人离世,世上也无人想念,才是终极死亡。
还有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第四季的最后一集:《永远活下去》,也探索了死亡的意义。

幼儿园的生物角里,新来了2只虎皮鹦鹉。
当小朋友们了解到虎皮鹦鹉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之后便会死去,伤心得哭了起来。更因此想到爸爸妈妈也会死,哭得愈发大声。

回到家后,图图茶饭不思,半夜2点给牛爷爷打电话,问他“你有没有死?”
为了帮图图从不开心的情绪中走出来,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毕加索的画展。
爸爸告诉他世界上有很多像毕加索爷爷这样的人,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生命就活在这些礼物里,永远陪伴着我们。

这时图图又问了:“可是,爸爸妈妈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能给世界送什么礼物呢?”
爸爸妈妈笑着说,很多啊,其中最大的礼物是图图。
这时图图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死亡并不等于终结,每个人都能给世界留下礼物,以此来延续生命,永远地活下去。


生命的消逝必然会带来难过,但了解死亡并面对,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会告别。唯有这样,活着的人才能更好地学会爱。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的就是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后,因为还有件事没做完,变成了幽灵四处游荡。

什么事呢?
艾斯本每天夜里睡不着觉,陪着爷爷一起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爷爷想起了很多往事,艾斯本也记起了很多关于爷爷的事。

最后,爷爷终于想起了忘记做的事情——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爷穿过墙壁,走进花园,消失在黑暗中,艾斯本在窗口和他挥手告别后,回床自语道:“好了,我想我明天可以去幼儿园了。”
这本书真的很适合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如果死亡注定要来临,那就一定要学会珍惜,在分开时好好告别。
清欢认为人终有一死,这是个不诤的事实,某一天我们都会离开孩子身边。
虽然跟孩子讲这些很残忍,但也是为了教导孩子:人生苦短,我们更应该用力地活着,全身心地热爱生活。
你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亲人离世,大人是怎么跟你解释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