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何甘愿认罪,却没有供出三阿哥弘时是主谋?

《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何甘愿认罪,却没有供出三阿哥弘时是主谋?
2021年06月15日 07:30 新浪网 作者 科学探秘频道

  其实深究一下《雍正王朝》里的“恩科舞弊案”,疑点重重,巧合甚多。要回答张廷璐为什么甘愿认罪,其实在这个问题前面有一堆的疑问等待解答。当所有疑问都搞明白了,自然就知道张廷璐的用意了。

  首先,胤禩为什么举荐张廷璐?

  很多人说这题我会抢答。胤禩见张廷璐,本质是在拉拢张廷玉。这个逻辑似乎没错,的确胤禩刚被封为总理王大臣,统领全局,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举荐张廷璐那是要捧张廷玉一家,给在买张廷玉的好。

  其实大家可能没注意,雍正夸胤禩的时候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似乎是个套话,但是在胤禩举荐张廷璐的时候,却用了这句话,请问“谁是亲,谁是仇?”张廷玉拥立有功之臣,他需要胤禩释放善意?即便释放了善意,张廷玉会买这个账?胤禩并不傻,对文人释放善意,最常见的是“弄巧成拙”。

  关键是其实不单单是胤禩举荐了张廷璐,另外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夜随声附和了,这个人是胤祥。只是后来“出事”了,雍正绝口不提此事胤祥实际上也算是举荐了。

  其次,张廷璐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被推荐为主考之后,为什么要举荐了“李绂”?

  李绂是清流领袖,为人刚直,张廷玉举荐李绂的时候,用的评语是“崖岸清俊”,意思很清楚,这人很廉洁,品德很高尚。张廷玉在听到自己弟弟被推举为主考时,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又推荐了一个清流,而且刻意讲这个人是个清流,用意何在?

  其实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开考前某天天未亮,张廷玉竟然在宫里碰到了自己的弟弟和弘时一起。要知道张廷璐不是阁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在宫里内阁值班处值班,也没有理由在未得到雍正特旨,天没亮进宫。虽然解释很合理配陪弘时练字,但是却又和胤祉并排走在一起,说明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张廷璐并不懂官场的那一套,猛地被捧得这么高,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之所以忘乎所以,在于张廷璐的品性并不那么坚定。张廷玉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弟弟“有可能”会出事。

  再次,开考前李绂为什么会到伯伦楼买醉?另外既然已经进了“贡院龙门”,李绂作为副考官又是怎么能够在看了考题之后,又顺利出了龙门去找人求助的?

  李绂此前并没有和张廷璐合作过,但是李绂是胤祉的门生。而胤祉此前可是出现过在张廷璐和弘时相聚的场合的。很显然李绂对张廷璐此人并不感冒,而且已经感受到这个人并不符合一般仕子的清流路线,则更热衷于攀附权贵,即便不是攀附,也是不懂得拒绝。

  此刻李绂虽然名为副考官,但实际上已经被张廷璐孤立出局了。所以李绂什么事情都插不上手,但是李绂也没有话可讲,因为毕竟此刻张廷璐表面上并没有任何违规之处。

  问题出在哪?李绂是搞不清楚的。所以说心郁寡欢的去喝酒,因为伯伦楼,从来都是应考的仕子们聚集的场所。而就在这,李绂有了意外发现,花了70两银子买了3道考题。这事儿常有,不足为奇。有些奸商就是利用的人的这种心理,卖个假答案。但是这次奇了,和真实考题一模一样。

  而按照贡院的规矩,开考后,所有人是不可以出贡院龙门的,有人负责里面的考生和考官们吃喝拉撒,而李绂不但出去了,还是趁天未大亮出去的。

  第四,弘时贵为皇子,有何必要非得去冒这个险,卖考题赚钱?

  说实在的,60两一份考题,恩科就那么多仕子,卖考题能赚几个钱?这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要说弘时想涉足朝局,刻意拉拢新晋仕子,为以后布局,这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拉拢人的方式,完全可以学张廷璐夹带几个考生进入就行了。卖试题就意味着有泄露的可能,最终还是能牵扯到源头的,这个事情得不偿失。

  弘时即便缺钱,也不至于要靠卖试题来賺钱。但是他就这么干了。他这么干不是算的賺钱的账,而是年幼无知,被人利用。那么利用弘时的人会是谁呢?

  第五,既然试题不是张廷璐卖的,张廷璐为什么还要夹带7名考生?

  张廷璐夹带的7名“关系户”考生,原本并不在计划内。但是最终被作为“恩科舞弊案”唯一证据给固定了。张廷璐是抹不开面子,心想上面有皇子顶着,下面大家沆瀣一气,我自己带几个“私货”,说破大天不为过。然而没想到正是因为夹带的这几个私货却没有逃过李卫的法眼,成为了证据。

  第六,康熙晚年到雍正首场恩科之前,谁掌握着礼部,垄断了“科举取士”这块摊子?

  其实剧情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是别人,正是胤祉,胤祉花钱修书,笼络的可不都是老学究,更多的是从按资排辈的科举新人,比如李绂就是其中之一。

  而胤禩此前主理的是户部,后来又因为查刑部冤狱,负责主理刑部,但始终没有涉足过礼部。礼部最早胤禔负责过,后来就一直是胤祉负责的。而科举说白了归“礼部”管。

  第七,“恩科舞弊案”案发后,雍正为什么把这个案子交给了胤禩去查办?

  有人又会抢答了,说你刚才不是说了嘛,胤禩曾经负责刑部,合理合法。但似乎这个案子如果交给胤祉去查办,或者全权受理李卫查办都会比这个方案合理,毕竟按道理雍正更应该防着胤禩使坏。

  联系这七个疑问,炒米给大家一个合理的假设。看看是不是就算复合逻辑了。

  雍正刚刚继位,权威尚未树立。所以不得已需要笼络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用胤祥和年羹尧代替了胤禵,就要笼络胤禩,不节外生枝,因此封了胤禩为总理王大臣。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际,所以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人才就必须通过科举取士。那么必然要动另一个人的奶酪,这个人就是胤祉。

  而想动这块奶酪的不只是雍正,自然还包括胤禩,双方逗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所以折中人选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这样一来,大家就都能接受。所以为什么胤禩举荐后,胤祥也跟着附和,这说明雍正非常清楚这一点。

  但是久在官场的张廷玉知道弟弟涉足官场未深,贸然卷入这样复杂的局面,容易出现问题,于是就推荐李绂为副考官,将他拉进局内。而众所周知,李绂是胤祉的人。这就相当于没有一脚把胤祉彻底踢开,实际上也就是让斗争不要过于激烈化。

  当然从雍正的角度出发,他更希望张廷璐能够不负圣望,把此场恩科搞好,然后一步步提上更重要的岗位,替自己占领礼部这块阵地。不是因为他是张廷玉的弟弟,而是在于他是一个汉臣,在鱼龙混杂的官场上,只能听命自己。

  但是张廷璐此刻的对手,实际上并不是胤禩,而是胤祉。胤祉虽然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去觊觎皇位,但是礼部是他赖以为生的一亩三分地。

  此刻局势未明朗之时,让他主动放弃这一亩三分地,那是不现实的。毕竟这是多年形成的格局,自己代表的也不是自己个儿,还有一堆人跟着吃饭呢。

  “卖考题”实现经济上的利益,那是“传统”,实际上和恩科不恩科无关。于是胤祉留了个后招,忽悠弘时入局。只要弘时参与进来,雍正投鼠忌器,即便出了什么问题,也这个账最终也算不到自己头上。而李绂虽然是胤祉的人,由李绂戳穿整个事件,对胤祉有利。所以那么多巧合,那么多不可能就成立了。

  但是张廷璐并不知道现实格局,都是爷谁他都惹不起。弘时也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人选之一,所以弘时和胤祉在一起时,张廷璐下意识也认为这些事情的本意是弘时,甚至张廷璐可能还希望成为从龙之臣。

  但事发后,雍正并不知道弘时已经卷入其中。拿胤禩查此案,就是希望胤禩发挥一下,最终牵扯礼部,让胤祉“交出”礼部。最好的局面就是两虎相争,再带点胤禩的问题出来就更好了。

  但结果是胤祉种树,胤禩乘凉。张廷璐交代出来弘时,所以当胤禩知道此事涉及到弘时的时候,自己也大吃一惊。

  但最终张廷璐的供词并没有被交上去,而是揣到了胤禩的怀里,成为了最终的杀手锏。因为胤禩又不笨,此刻牵扯出弘时,对自己最不利,因为自己是负责查案的,他和雍正之间的关系那么微妙,那撕破脸可能就提前来临了,而此刻雍正可是牢牢的掌握着军权呢。

  胤禩掌握了证据之后,不但不会上报,而且是尽一切可能隐瞒这个事情。

  这种格局之下,就算张廷璐此前是蒙头蒙脑的,现在也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了,陷入了怎样的一个漩涡。即便张廷璐想说是弘时泄露的试题,胤禩也不会让他说的。

  更关键的是,即便说了,对救自己的命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可能连累到家人。就像《康熙王朝》里索额图偷藏了姚启圣的三份奏折。底下兵部的两个堂官自杀前说的,自己要是交代了,全家人可能都会没命的。自己要是不交代,把责任都揽了,说此事与他人无关。说不定死后还有人会替自己安抚照顾家小。

  所以张廷璐实际上是供出了弘时,但是直到了胤禩这一层,就被压下了,并且知道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于是就把责任全担了。

  而张廷玉之所以逃避,那毕竟起自己的亲弟弟啊。

  文/炒米视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