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2020年04月11日 13:00 新浪网 作者 小不点的成长日

  林肯曾经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朋友的存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因为自己的无知,不知不觉间踩中了某些雷区,在无意间“扼杀”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却还误以为孩子是因为害羞才不善交往。快看看你有没有过?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一、父母与孩子交流过少

  研究显示,父母与孩子的对话频率越高,孩子的词汇增长速度越快,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而语言表达能力则是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可以顺畅表达情绪与想法的孩子会以一个更为积极的心态去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机会过少,或者父母本身的性格就属于沉默寡言的类型,这是不利于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并且认为自己也不需要与别的小朋友过多地去交流。

  或许是因为长期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的社交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这类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比较多的场合的时候总会显得惴惴不安,无所适从。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二、过度保护孩子,怕孩子与小伙伴产生冲突

  有些家长因为害怕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产生冲突,就会选择将孩子拉得远远的。但这种做法看似是避免了孩子受到伤害,但却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解决争端的能力。常言道,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过于关爱孩子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过分依赖别人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要么被孤立,要么会出现讨好的行为。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三、当孩子抢玩具时,强迫孩子分享

  在两个孩子因为玩具而产生不愉快的时候,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地让自家孩子做出退让。而瑞士苏黎士大学经济学教授恩斯特·费尔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物权意识的作用下,处于3~4岁年龄阶段的孩子通常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要等到七八岁时才会表现出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欲望。

  所以说,如果强迫孩子去分享,只会让孩子觉得交往是一件需要自己付出玩具以及其他心爱之物的糟糕过程,在这样错误认知的驱使下,孩子就很有可能会对结交朋友这件事情敬而远之。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一、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知道朋友的重要性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讲,绘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以交友为主题的故事绘本,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朋友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结交朋友是成长的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其实对于人际交往的渴望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研究显示,1个月的新生儿就能够具备吸引其他婴幼儿注意的能力;半岁的婴儿会对其他幼儿的声音及逗弄产生回应,比如说注视或者挥动手臂等等。1岁幼儿会用发出声音或者是用手触碰对方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所以说,作为家长需要做的是保护以及激发孩子这一份天生的能力,而不应该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扼杀”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二、给孩子创造认识陌生人的机会

  作为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创造认识陌生人的机会。比如说带着孩子出门去公园里遛弯。在遇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主动去打招呼。如果孩子能够得到善意的回应,相信也一定会激发孩子与他人交流的热情。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三、要有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说,给孩子多讲讲睡前故事,与孩子产生良好的互动等等。这都是为孩子以后能够大方地面对其他的小朋友而提前做好的准备。所以说,还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及时纠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孩子的交往能力变得越来越薄弱。

  家长这三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交往能力,尽量不要做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