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此人曾号令元始天尊十二门徒?他最强法宝还是定海珠?

此人曾号令元始天尊十二门徒?他最强法宝还是定海珠?
2020年01月17日 21:59 新浪网 作者 话谈教育圈

  名著《封神演义》里,燃灯道人这个人物,无疑是和西方教有瓜葛的。

  这个孤悬于西方,商汤时代尚未显名的式微教派,正酝酿着借诸仙封神立榜、南赡部洲人魔混战的东风,将教派的触手名正言顺地伸向东南方。诚如西方教副教主准提道人所言,“东南两度,有三千丈红气冲空,与吾西方有缘;是我八德池中五百年花开之数。西方虽是极乐,其道何日得行于东南;不若借东南大教,兼行吾道。”

  显然,他们想要做的,是成为西方不败。

  西方教的野心,同燃灯道人一拍即合。这位在阐教郁郁不得志的上古大仙,同样欲图借着西方教的东风,将自己的人生推向高潮、送上巅峰。纵观封神之战全场,燃灯道人的表现,无疑称得上一位很好的合作伙伴。譬如遭遇截教异能者、有着大罗金仙身份认定的赵公明,其将二十四颗定海珠亮在空中,正待打击燃灯道人。要知道,此物曾令广成子、玉鼎真人等五位金仙吃尽苦头。宝珠却鬼使神差地落入五夷山散人萧升的法宝“落宝金钱”之中,并转递于燃灯道人。

  且看燃道人当时反应,“一见定海珠,鼓掌大呼曰,今日方见此奇珍,吾道成矣”。

  此人曾号令元始天尊十二门徒?他最强法宝还是定海珠?

  一位修行了万千年、喜怒不形于色的上古大仙,何故一反常态地“鼓掌大呼”?究其原因,正是那句“吾道成矣”。也就是说,燃灯道人正式拿到了同西方教讨价还价的筹码,诚如原著所标注的那样,“此珠后来兴于释门,化为二十四诸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二十四诸天,即为佛派传说里的二十四位护法天神。其在真实历史的文化起源,本出自印度婆罗门教,后竟为一向不太相容的佛教所吸纳,名单内大抵有大梵天、帝释天以及四大天王等众,均为法力高强的神灵人物。若糅入《封神演义》说法,极有可能便是燃灯道人借助定海珠通天的神力,打通四大天王以及其他诸多人物佛学修为里的“任督二脉”,而这些人物,后来便成了佛派的死忠信徒。有意思的是,在神话时代,借助宝物获取大修为者不乏所闻,譬如哪吒、孙悟空等一出生便天赋异禀,很大程度上来自灵珠子、摩尼珠的益用了。

  此人曾号令元始天尊十二门徒?他最强法宝还是定海珠?

  当然,作为鞍前马后的回报,在西方教主的斡旋下,燃灯道人成为了佛派这个新兴教派的第一任教主,即燃灯古佛。如所预期,其在三界也获得了相当大的话语权。譬如《西游记》里,就曾有这样描述,孙悟空大闹了蟠桃会,喝了些金酒琼液,有些醉了,便七倒八歪地溜进了兜率宫。这兜率宫,本是老君的主场,一向把持森严,但此际却不见人影。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看得出来,这位曾经尚需仰耐元始天尊鼻息的阐教门人,此时几乎获得同太上老君平起平坐的地位。而这种身份认同,无疑是燃灯道人梦寐以求的。

  此时,我们再反观燃灯道人在议破十绝阵时的不请自来,就相当有意思了。

  且看燃灯道人当时表态,“吾此来,实与子牙代劳,执掌符印;二则众友有厄,特来解释;三则了吾念头。”

  此人曾号令元始天尊十二门徒?他最强法宝还是定海珠?

  这三点理由里,前两点很好理解。“与子牙代劳,执掌符印”,可以看作是替元始天尊代办棘手事务,“众友有厄,特来解释”,可以认为是他在十二金仙面前,做一个顺水人情。

  但这“了吾念头”,则是话中有话了。

  燃灯道人的念头是什么?显然,便是入主后来的佛教。但这样见不得光的小算盘,有何故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盘托出呢?

  原因很简单。且看此番参与破阵的有谁?文殊广法天尊、慈航道人等众,这些人物,封神之战后均以不同原由加入了佛教。显然,“了吾念头”一言,是燃灯道人向众人抛的一个暗号、打的一个响指,十二金仙当中,有一部分人听不懂,譬如道行天尊等,他们也根本不会留意,但另一部分人一定听得懂,尤其是文殊广法天尊,他同燃灯道人曾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交集。这些人会留一个心眼,看一看燃灯道人的手段,而燃灯道人的临场表现,将成为他们是否意愿“转会”佛派的一个重要考量。当然,纵观整个战局,燃灯道人似乎完成得很好。

  基于此,我们的猜想甚至可以再大胆一些,燃灯道人当年加入阐教,或许本就是一场预谋,阐教身份只是他的跳板,以扩充更多的人脉,撬动更多的潜在发展对象。至于燃灯道人究竟何时同西方教主开始合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