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2020年01月26日 14:19 新浪网 作者 教育泪沟

  《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年底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97万人,他们大多由隔辈的老人照料,总是需要间隔很久才能见父母一次,他们缺少关爱、陪伴和守护,他们的童年缺少应有的快乐,他们的成长也因此受到了消极的影响。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了留守儿童问题。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与留守儿童相对应的,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可以天天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按说应该沉浸在父母的关爱里,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然而事实却是他们的童年比留守儿童还孤单,因为留守儿童至少还有祖父母的陪伴,而这些与父母待在一起的孩子只能自己一个人玩。

  6岁的孟孟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能够陪自己玩一会儿,然而就这么简单的愿望都成了奢望。

  孟孟爸爸工作非常忙,早上孟孟还没起,爸爸已经出门了,晚上他睡了,爸爸还没回。

  孟孟妈妈虽说不像爸爸那么忙,但也几乎没有陪过孟孟。每天晚饭后,妈妈辅导完孟孟的作业就抱着手机追剧,每次孟孟要求妈妈陪他玩会儿,妈妈都会拒绝道:“去,自己玩会儿,妈妈给你辅导作业就够累了,让妈妈休息会儿。”

  孟孟已经习惯了妈妈这样的回复,只能一个人玩玩具去了。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教育专家表示,无效陪伴比父母缺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

  一、 什么是无效陪伴

  有项家庭教育大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很多孩子虽然待在父母身边,但是却是父母双全的“孤儿”,因为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妈妈每天跟孩子相处的时长超过了4个小时,但这段时间里多数妈妈们在看电视/手机、部分妈妈在辅导孩子学习,妈妈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仅在半小时左右,而就这半小时的沟通,内容也多为是“教育性”的。这就是典型的无效陪伴。

  1. 有陪无伴

  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予孩子的却是有陪无伴的模式。从形式上看,父母确实没有离开孩子,然而从内容上看,父母都在刷手机、看电视、忙工作等,注意力完全没有放在孩子身上,最大的互动可能就是拿起手机对着孩子拍几张照片分享到朋友圈里“晒”一下,而孩子却根本感受不到自己被关注。

  2. 与孩子的互动应付了事

  孩子进入3岁后,他所需要的陪伴已经不再是吃喝睡等基本需求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互动。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他们希望父母能够放下一切陪自己做做游戏、聊聊天,哪怕是什么都不做就看个动画片也好。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遗憾,父母们似乎每一刻都有自己的事情,人在心不在,要么对于孩子的问题答非所问,要么直接没有回应。

  3. 消极陪伴

  有些父母,会打着陪伴孩子的旗号享受自己的清闲,这类陪伴的效果往往是消极的:

  这些父母当中相对好一点的会把孩子带到游乐场,让孩子自己去找朋友一起玩耍,父母则可以专心玩手机,只需时不时地抬头看孩子一眼;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麻烦”自己,会直接丢给孩子一部手机/平板之类的“哄娃神器”;

  更有些父母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会火气十足,当孩子再提出其他陪伴需求时更是厉声拒绝,让孩子不敢再“纠缠”。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二、 缺少有效陪伴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 情绪消极,内心充满焦虑

  觉得自己在家庭中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不值得父母的重视与关注,并可能由此引发自我意识薄弱。

  2. 与父母之间存在情感隔阂

  亲子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孩子习惯了父母不听自己说,遇到事情之后也会习惯藏在自己心里,不会产生与父母分享的意愿。

  3. 任性、脾气坏,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

  缺少有效陪伴的孩子,会通过发脾气等方式搏取父母的关注;同时由于缺少陪伴,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接纳和尊重反馈,进而会造成自信心和安全感缺失。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三、 父母如何给予孩子高效陪伴

  网络上曾经有个非常热的话题叫做:“我们还能拥有孩子多少年?”说的是父母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光细算下来非常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光里,父母更应该全身心投入,为孩子提供高效陪伴。

  1. 借鉴“海沃塔”教育

  海沃塔(Havruta)是犹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让扎克伯格创办脸书得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是众多世界名人得以取巨大成就的基石。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父母与孩子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式聊天模式。

  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学后的某个时间段确定为“海沃塔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与孩子坐在一起展开有意识的聊天,尽可能保证聊天的内容围绕着某一个主题,父母引导孩子深入探索与表达,倾听孩子表达的同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观点给出支撑论据,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2. 运用教育“123法则”

  “123法则”在台湾家庭教育中非常流行,内容是:每1天,陪伴家人至少20分钟,一起做3件事。这三件事包括了亲子共读、分享交流、运动休闲。

  每天拿出20分钟时间全情投入地陪孩子选择三件事中的一件来做,或者穿插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所给予孩子的将是未来成长路上直面困难的自信和勇气。

  3. 把孩子看作朋友来对待

  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当作朋友来对待,就不会总想着要改变他。因为人们不会对自己的朋友进行说教,而是会把自己置于平等的位置上去沟通交流。

  当父母开始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在亲子陪伴过程中的沟通将会愉悦而充满趣味,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并受到积极的影响。

  “去,自己玩会儿!”待在父母身边孩子竟比留守儿童还孤单

  父母对孩子的高效陪伴一定要趁早,因为成长不可逆,童年的缺憾无以弥补。更何况,高效陪伴并不一定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别让孩子变成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