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孩子有一种成长,叫做“不听话”

孩子有一种成长,叫做“不听话”
2020年10月10日 12:45 新浪网 作者 教育泪沟

  “孩子,听我的没错,这可是爸爸/妈妈的宝贵经验啊!”

  身为父母,你是否也经常这样和孩子说话呢?

  如果孩子“不听话”,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图自丨Pexels

  一、当家长经验开始失效的时候…

  暑假里,女儿数学和英语辅导班的老师在群里组织孩子进行每日打卡。于是,每天早上开始我就会不断提醒,“闺女,赶紧打卡吧,每天先把打卡完成再做别的事情。”

  女儿总是回应我,“嗯,嗯,好的”,可是每天中午我一看,她都没有完成。看到群里其它孩子的打卡记录,我就一阵心烦意乱,老母鸡一般不停催促。几次三番下来,我很累,女儿也很烦,终于有一天她开始反抗。

  “妈妈,我为什么每天一定要先打卡?”

  “先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再安排别的,这样才有规律和效率。”

  “可是我的习惯是先完成数学练习题,然后是读书、预习,下午再打卡。”

  “听我的没错,这是经验!”

  “可那是你的经验啊,又不是我的。谁说辅导班的打卡就该是最优先级呢?我觉得我自己的安排挺好的!”

  争论以我的失败告终。后面的几天我决定不再督促她,每天晚上我去查询,发现她都很好地完成了打卡。我终于意识到,我的经验在女儿身上开始失效了。

  其实早有端倪。

  女儿4岁的时候我们搬了家,在小区里一个小伙伴都不认识。我以自己的经验指导她,“你可以去找那个女孩玩,你看她很文静,应该很好相处;妈妈给你带上几个小玩具,你主动分享给大家,他们会喜欢你的。”

  女儿点点头,却蹲在一边观察。几个小孩围着滑梯跑着玩,女儿也凑过去跟着跑,人家回头看她,她就嘻嘻笑着超了过去,快速攀上滑梯,再“嗖”地滑下来,还回头召唤,“来追我呀!”不到三分钟,几个孩子就玩成了一团。

  我小小地吃了一惊,哦,原来小孩子还可以这样打招呼啊,简单、直接,的确比我的方法好很多。

  二、一味向孩子灌输经验,会有哪些后果?

  家长总喜欢捧着自己的一大堆经验送到孩子面前,比如学习经验、交友准则、如何和老师相处等等,希望孩子听懂、学会、照做,这样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他们因好奇而开始思考,通过探索而得到答案,他们在与人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明白社会规则,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灌输不能代替孩子的体验。一味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孩子,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1.没有照顾到孩子的体验感,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小丁跟着父母出去旅游,在观看做糖葫芦时,被滚烫的糖汁烫了手指,起了个水泡。他流着眼泪不断地跟妈妈说太疼了,难受!而妈妈观察了一下,觉得这个泡不太严重,就说,“你老注意这个泡就会觉得很疼,你把注意力转移到风景上就没有那么疼了,这是妈妈总结的经验。乖,男孩子要勇敢。”

  小丁还是很疼,但是妈妈这么说,他只好默默地流眼泪。

  过了几天,妈妈健身时拉伤了韧带,回家疼得龇牙咧嘴。小丁翻了个白眼,“哪有那么疼啊,你老是想着受伤了就会觉得很疼,你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就没有那么疼了,别一直喊疼啦!妈妈应该做孩子的榜样。”

  看,家长的经验完全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孩子有多疼,你真的知道吗?

  

  2.使孩子缺乏主见,成为“永远长不大的人”

  学前班布置作业让孩子做小报,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太小,哪儿会设计和制作啊?于是帮孩子构思、画画,甚至直接用电脑制作。到了上学,综合小报、读书心得、统计报告、竞选演讲稿、义卖方案设计,家长又给出很多建议。“标题应该写在这里......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其实是......竞选演讲稿应该先感谢老师同学......义卖方案你这个肯定不行,我来帮你做......”

  家长们的初衷是好的,这些事情自己有大把的经验,可以帮到孩子,但结果呢?长此以往,孩子也逐渐习惯了不去思考,没有主见,遇事就坐等家长的意见。渐渐的,孩子变成一个无法扔掉拐杖独立行走的人,长大后往往找不到自我。“妈宝男”、“巨婴”……诸如此类的词语,可能会成为这些孩子长大后的真实写照。

  3.让孩子的成长过于顺利,无法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记得我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的画画,老师示范画头像要求先画比例构型,再完善细节。我偏不,为什么要那么费劲呢?直接从眼睛画起应该也没问题吧?看到我那么自信,老师微微一笑,“那你试试吧!”

  于是我花了4节课的时间特别仔细地画完了眼睛、眉毛、鼻子,左右端详怪不错的。可越往下画越郁闷,眼睛画得大了一点点,画纸大小有限,如果按照之前的比例画下去,头发要顶天了,下巴要出画了。这下子可搞砸了,画了一下午,还要从头再来。

  这时老师过来,“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们先画比例构型了吧?”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假如当时老师说,“听我的经验没错”,或是给我讲了半天的道理而我听从了,很难保证后来我不犯类似的错误。

  三、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一天天长大,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不断地体验着这个世界。随着他们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作为家长,应该敏锐地看到这一点。不要把自己的经验随意套用到孩子的身上,也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面对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处理问题也充满了孩子独特的智慧,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

  

  让孩子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世界。家长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逐步形成独立的人格。

  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在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都会把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放在首位。

  在口才猫的素质教育口才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要像专业的演讲家一样,自己设计演讲内容,讲述自己的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强求孩子的演讲十分完美,但是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有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倾注其中——以此作为评价孩子表现的重要标尺。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声音是重要的,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是有价值的。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唯有这样,才能激活孩子们身上的口才潜能,使他们的口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信心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来了。孩子的口才和人格是同步发展的。

  文章最后,给家长朋友们做一个提醒:

  适当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管之有道”。

  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自由,不要过度纠正和干涉

  2.提供好的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外界(书本、媒体、人、活动等)

  3.适度保护的前提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4.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当家长的人生经验面对孩子失效,或是孩子有逆反心理时,如果家长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可以用更加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相信会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