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学练太极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实现以拳悟道

学练太极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实现以拳悟道
2020年12月04日 21:59 新浪网 作者 亲子旅馆

  01

  学练太极拳需要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喜欢练习太极拳。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拳友,他们学了两套拳法后,就觉得懂得了太极拳,以后只要多练习就能成功。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不然,太极高手就会遍天下。

  悟道(太极之道)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里就要提到“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往身上练,练明白了反过来有促进进一步的悟道,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就可以缓缓提升自己的功夫。 #百里挑一#

  02

  知行合一并非易事

  提出“知行合一”的是王阳明。在悟道方面,我们不佩服都不行。王阳明为了悟道自己亲手打造了一口石棺椁,经常待在里面悟道。如此骇人的行为,体现了王阳明悟道的决心;同时也暗示我们悟道并非易事。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的转折点,他明白了“心即理”,圣贤之道,就在我心中。

  换句话说,道就在我们心中去修,莫去身外寻求。所谓权力、财富、功名,总会烟消云散,唯有道,才是永恒的。

  之后,王阳明主持了江西剿匪,在两年的时光里,王阳明明白了,“理”不能解决生存问题,也不能打败土匪。必须要踏踏实实去做。因此,王阳明革新了自己的理论,提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实为不知,行而不知就是莽夫。

  后来,王阳明意识到仅有“知行合一”仍然不够,于是再次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必须找到人生的理想,为了理想努力奋斗。所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

  这样,王阳明的“心学”的三个环节就成熟了,理论、行动、目的,按照这三个环节,人人可成为圣贤。

  03

  《周易》并非卜筮之书

  学练太极功夫,就要明太极之理。太极源于《周易》,要悟透《周易》谈何容易!更有甚者,有人甚至认为《周易》是迷(mi)信。

  《礼记·王制》曰:“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从刑律的角度突出了《易》的教化作用。

  马王堆出土《要》中子贡转述了孔子的一句话:“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意思是说,丧失德行的人才祈求神灵,远离智谋(智谋浅)的人,才频繁进行卜筮。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怎么能够不重视《周易》呢?

  在孔子的观念中,君子注重德行,故很少祭祀而求福;讲究仁义的人,稀少卜筮。

  孟子知易而不言《易》,更不会卜筮。《荀子·大略》中说:“善为易者不占”。庄子评价《周易》“《易》以道阴阳”。《史记》认为“《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说卦传》指出:《周易》的最高宗旨在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04

  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规律

  那么《易经》的意义在于哪里呢?就在于指导我们从宇宙的演化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现本质,也就是在变化中找到不变。

  而人类最大的智慧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四时八节。一年中总会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称为四时。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是年复一年,周期性出现的,很有规律。

  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个歌诀能够提醒我们很多信息,节气的变化,知道我们的农业作业,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注意健康养生的注意事项。

  再比如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注意这个七十二候有地域性限制,不可在区域之外盲目套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