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四合院家族

  千古一宅——四合院

  四合院家族

  四合院家族

  说起四合院,必提及三十年多前很轰动的一部电视剧,那是根据老舍先生小说改编的《四世同堂》。由于这部片子成功塑造了日寇占领时期,于北京城中强烈的四合院文化氛围中生活的人之百态,以至于很多南方青年误以为四合院就是北京的土特产。

  四合院家族

  四合院家族

  四合院在北方非常普遍,现存最有名的四合院未必在北京,倒可能在陕西、山西——漫长的封建年代中,边远北部的权力斗争远不如京城复杂,盘踞当地的世家大族得以数十代根基不倒。经过十数代人的苦心经营,成片的四合院群落得以建成并流传至今。比如山西省南部襄汾县的丁村民居、比如被誉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的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等等。

  

四合院家族

  丁村民居

  韩城市党家村

  在前几千年里,中国最为经典的建筑首推四合院。

  它实在太有名太经典了,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代表了一种居住的模式和历史的沉淀。无论江南民居,还是来源于江南民居的早期石库门建筑其实都起源于它。甚至可以说在世纪之初,长江黄河、天南海北遍布的所有住宅都带有它的痕迹。平遥四合院春旺客栈

  四合院有一个形象的学名叫做木构架庭院式住宅。作为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主要的特征在于其对称式的总平面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喜好平稳工整的美学观感和内心深处自我防卫的需要。

  四合院俯视图

  四合院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近代以前汉族、满族、白族(三坊一照壁)等大部分人群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相当部分都习惯使用这一住宅形式。当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风俗习惯不同,也由此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平面立面。

  四合院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是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呈左右对峙的又有东西厢房,形成了次要的东西向轴线。这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大的宅子会沿纵轴线设两个、三个乃至多个这种“一正两厢”,形成多进院。更大的住宅还可以几个多进院并列,并附有花园。

  

四合院家族

  

四合院家族

  正房的间数必须为奇数,这在后面的《风雨沧桑石库门》、《跟着知识青年走遍全中国2》中都有叙述。宅子里最主要一间房的主轴必须与整个住宅的中轴重合,而传统审美又使得其余房间必然在正房的两侧呈对称分布。为了突出中轴线,明间的开间还需要宽于次间,再把门开在明间。

  

四合院家族

  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应当留给整个住宅中地位最为尊贵的“老大”。接下来再论资排辈依次住在次一点、更次一点的厢房。而妇女儿童地位最低,就只能住在内院。来客和男仆则住在外院。

  大红灯笼高高挂——北方四合院

  不少人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群落莫过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乔家大院。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那里拍摄了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并在国际上赢得大奖。许多祁县人说片子不咋的俺看外国人是把奖发给咱乔家大院的。

  乔家大院的主人在当地显赫了差不多十代人。到了二十世纪初,这所大院已断断续续修建了一百年,此后不依不饶地又修了三四十年。整个大院占了差不多半公顷地,有十九进院子。大院里头有花园还有祠堂,大门做得象古堡,连檐部外露的挑梁都是用整块红木做的。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描写过一个戏班班主挖空心思占了败家子的大宅院,谁知院子才到手就碰上了解放,班主于是被当作地主给镇压了。在张艺谋执导的同名影片中,给了该班主一个死不瞑目的表情。这么豪阔的房子原也不是人人住得的……

  没有咖啡,只有花生米了

  世纪初时,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和东北到处都是四合院。乍一看,这些房子也大致仿佛,就象把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拜占庭式的建筑一股脑堆在你眼前,没点专业知识的人还着实难以区分。比较直观的差异还是体现在生活习惯上: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大小比较适中,基本保证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作为户外活动场地,平日里也就伸伸腿踢踢脚什么的;东北那疙瘩冷啊,且人少牲口多,为了多晒晒太阳,方便系驴拴马,院子就弄得很开阔;山西、陕西这些地方的院子显得较为狭长,《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大小老婆吵架,眼看东厢房这边的口水能啐到西厢房人的脸上。主要是那里树少日头毒,反而要防止过多的西晒。

  皇城根儿——北京四合院

  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一部中美合拍片中有段台词:“北京的四周,总是竖着高高的墙,居民们走不出去,侵略者打不进来,离开它以后就再难回来……”这种四合院文化根深蒂固地占据了北京城的每个角落。

  所以,兴许最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您还得上北京去瞅瞅。

  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又称为“四合房”,可谓北方住宅的代表。从格局上,是按南北纵轴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其中暗含一个“井”字。住宅中的房屋都是南北朝向,以顺应“天地定位”。被称为十九世纪最后一个大儒的学究王国维很喜欢这种格局,考证说这种环境布局与中国的宗族制度有着血缘关系,能够创造出让他感觉很舒适的日常起居生活条件。

  在这里,主人走到大门口咳嗽一声,相关人等立刻聚到他跟前听候吩咐;生活在杂屋里的仆人会按时替宅院的主人整理房间,倒便桶,升起火炉,端上饭菜羹汤;用完饭,主人可以坐在正房温暖的摇椅上,看一会儿他最爱的《红楼梦》,再透过南风窗来监视院子里男男女女的动静;闲暇时既可以到东厢房找儿媳妇聊心经,又可以窜到后院找姨太太下棋……

  仆人与女人在这里住得就不会那么舒服:进出要走宅子两侧的避弄,吃饭要跑到前厅乃至厨房里排排坐,上茅房则要绕到近大门口的东南、西南角落……

  如此看来,四合院的确可以满足封建大家庭共居时所追求的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的使用要求。堪称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度身定做的配套装备。

  北京的四合院多为三进院格局。根据风水先生的意见,大门不能开在中轴线上,而要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上。即路北住宅的大门应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紫气东来),路南住宅的大门应开在住宅的西北或东北角上。

  大门内外设有影壁——一种布置在入口大门对面或大门内部的墙。墙面上雕花刻字图吉利,墙脚下摆放着花花草草。风一吹,太阳一照,光影变换,迷离得很。

  据说八国联军到北京城内入室抢劫的时候,对影壁非常之看不懂。里面有懂建筑的,就说这创造了建筑的第四度空间——时间性。于是便学着在希腊、埃及以及圆明园那样,干脆搬了十座八座回去,让北京人很是小瞧了一把。

  进了大门是四合院住宅的第一进院。因其狭长,不注意的会以为是从边门误入了专供女人和仆人走的避弄。旁边有座坐南朝北的倒座房叫做南房,是作外客厅和杂用的,男佣人也都住这里。

  第二道门开在中轴线上,通常会作成华丽的垂花门因门上装饰着华丽的垂花棒而得名,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往往都采用榫接,几乎不用钉子,大柱小梁相接,到最后在前部就会突出一根往下的短柱。空在那里真是很难看,于是便在底下再榫接一个木造装饰,可以是绣球,也可以是团花,因为吊垂在短柱下,故称之为“垂花”)。垂花门里是第二进院,这才是最主要的院子。由正房、厢房、二门、花墙围成,是整个宅子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

  正房是坐北朝南的北房。其质量、进深、开间、高度与装饰都排全宅第一,专供“老大”开会、接见和举行仪礼之用。一般为三开间,几乎都用支摘窗(一种以窗框上边为轴心,推下边,窗户打开后,用木棍支撑的漏窗)、隔扇门以确保正面阳光透入室内。两侧各有一或二间较为低小的耳房,通常作卧室用。

  正房前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通常供晚辈居住或作饭厅、书房用。东厢房的耳房一般作厨房。据风水先生的意见是火头旺在生门上,可以招财进宝的意思。

  (点开可以查看大图)

  很多宅子从垂花门到各房有廊互相连通,不知是为了不被太阳晒黑还是怕给冰雹砸了头。从东耳房夹道、厨房的旁边可进入后院,是第三进院。这排房称后罩房,供妇女居住和存放东西用。

  “小庭院”(天井)体系——南方四合院

  就血缘关系来看,中国大多数民居都是四合院的变种。这当源自于先秦以来黄河流域政权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各时代不断向南方扩散的北方移民之文化与思想影响。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形象地把江南民居称为“四水归堂”式住宅“四水归堂”是一种地方上的俗称,意思是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南方人经营的意识向来强于北方,水在南方象征着财喜,因此“四水归堂”的含义就有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实际上属于四水归堂类型的住宅并不只有江南民居,但江南民居堪称此类建筑的代表。

  比起它的变种——石库门,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更接近北方四合院。但南方民居都有一个共性,与北方四合院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院子较小,这种南方的小院子被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从居住环境讲,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带有南方特色,流入庭院的雨水可起到滋润植物、调节湿度的作用。如果换在寒冷的北方,依照这种建筑形式,就会出现“四柱穿堂”的局面,这里的“柱”一定是冰柱。江南民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入大门即为第一进院,立刻可见正房,与北方四合院既设影壁又设前院的云山雾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江流域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着弱者和被征服者的角色,其官场文化远不如北方根深蒂固,这大概也是处于弱势文化中的南方在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上强于北方的原因所在。

  徽派民居在房侧设偏房跨院,平面布局比北方四合院紧凑。前庭也叫做天井,和江南民居一样做成了“四水归堂”。四水归堂带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始作俑者当是徽州人。姑且不论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名气之响亮,单从徽州民居为忌讳蚀财,宁愿牺牲日照,也不南向开大门这一点,便可看出追逐利润的心态。正房也作为门厅或客厅,两侧是厢房或卧室。四周高墙围起,并加筑防火墙,既防火又防盗,足见其家底雄厚、远比别处更需要操心家产。

  闽粤民居中也有大量以厅堂为活动中心的三合院与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相比,轴线分布大致雷同,庭院面积依然较小(福建晋江青阳庄),厅堂却高大许多,开敞通明(见《那上个世纪我们拥有的厅堂》

  两者相比,厅堂就十分突出,房屋与庭院的组合都成了厅堂空间的延伸(还是因为南方阳光炽烈雨水多)。在闽粤民居中由多个“院落单元”组成的大型宅院,往往有大小不同的若干个厅堂,按其位置与功能分为主厅、侧厅、书厅、前厅和后厅等,相应也分主庭院与侧庭院等。院子的形状相较于北方讲究对称的审美观,更突出对比并力求变化。

  (点开可以查看大图)

  此外还有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是由正房加两侧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再加上正房对面的照壁形成中轴对称的封闭式住宅。一坊就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正房与厢房几乎一样布局,底层三间,多为一明两暗,楼上通常三间敞通不分隔)以及在云南省被称为“一颗印”(丽水一颗印:这种住宅在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并且其瓦顶、土墙的平面都方正如印,故名。多为楼居,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构成极有风采的形体)、湖南等省被称为“印子房”的建筑等等。

  苍蝇虽小也是肉,世纪初的新老石库门也是江南四合院的变种。虽然从占地规模、建筑面积上都相对缩小,开间与进深都相应缩小,且采用了联排总体的布局,但具体功能和建筑特点,尤其在早期的石库门中仍然一应俱全。

  并且当时的上海是个国际化的移民城市,新型的建筑融合了各个地方区域的特点,当然主要还是结合了江南的气候特征,体现出了徽派民居、闵粤民居的诸多特征,如里弄窄巷、马头硬山墙、檐廊等。

  从木石到砖砼——结构与承重

  过去千百年中,四合院体系的结构承重部分变动并不太大。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材料取用的难易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形成不同地方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始终是贯穿在建筑学发展全过程的。

  斗拱、雀替、梁柱俱全的一张图

  斗拱

  梁柱

  雀替

  传统四合院体系中,闽粤民居、江南民居和北方四合院都使用木架结构。木架结构,其框架接榫处,均为柔性节点,既有稳固性,又可对外力形成缓冲。建筑物由梁柱、檩椽、斗拱(榫接体系中仅次于梁柱的受力单位,“斗”就是类似于正方体量米的斗,拱就是下边弧形的部分,在结构中起到减少梁柱倾斜,并传递屋顶的重量作用)、雀替(一个有趣的名字,仅从字面难以想见其用途,实际是在梁柱接角处,安放的直角三角形的木块,以榫接两者确保稳固。当梁柱体系发展到无需协助支撑时,就成为诸如鳌鱼、龙、凤等装饰)等部位组成。每组部位接榫连接,因而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虽历经千年,古建筑的木质框架却极少在大风或地震中损坏。

  北方四合院的住宅房屋结构基本为抬梁式构架,而江南民居结构为穿斗式构架(也成为立帖式木构架)或穿斗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加砖墙维护结构。砖木混用使得住宅的承重性明显加强,因此与北方四合院多为一层相比,江南民居及徽派民居的房屋多为二层(偶尔也有三层)砖木结构。

  云南大理的三坊一照壁民居也以木梁柱构架承重。屋架常用五架或七架的穿斗式或抬梁式。四周柱子微向内倾,两边山墙柱、前后檐柱都随高度而内收,构架上小下大,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抗震性。为适应当地风力较大、地震多发的特点,用柁礅而不用瓜柱。其墙体以夯土、土坯、卵石和条石砌筑为主,砖墙很少。即便大门楼翼墙,也只是青砖贴面,里层仍是土坯,通称“金包玉”。

  清末民初,新的住宅类型出现,最初的老式石库门依然采用江南民居中最常见的穿斗式构架结构。木柱一般采用15厘米直径的杉木,4~5柱落地,建筑材料与构造方式均为江南民居的直接继承。

  到了新式石库门时期,钢筋混凝土被大量采用,传统2层高的住宅变成了3层,结构体系演变为砖墙承重与木屋架屋顶。弄口、过街楼、门窗等部位出现了大量砖砌发券。亭子间及晒台等部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石库门门框也多用清水砖砌外刷石灰白粉。石料门框很少再被使用。此后的新式里弄住宅普遍达到了3层,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更为广泛地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窗也大量普及。

  “第五立面”——四合院的屋顶

  说到屋顶,很多人都认为日本民居的屋顶比我国好看。在专门讲屋顶的图片书里,代表东方建筑的屋顶尽是些日本建筑。电影电视里日本传统民居的屋顶的确都是色彩鲜艳、出檐深的“大屋顶”,加上翘起的檐角与线条感强的曲线屋面,真如图画一般。

  充满暴发户气质的大阪天守阁屋顶,反应了丰臣秀吉老师的审美(见《往事如梦》),屋脊金光闪闪的是《龙生九子》中的老五螭吻,貌似还有到处乱爬的狻猊

  其实“大屋顶”的形式早在我国唐朝就已被定型并达到了顶峰,只是在明清时期由于对等级观念的限制,才使中原和江南等中央集权强盛地区的屋顶设计走向僵直和拘谨。

  对不起,我这里还是只有《长安十二时辰》

  中国传统民居区分的主要方式与西方的柱头、拱券、穹顶与雕塑不同,就是看建筑的屋顶山墙等部位的差异。由于各地屋顶形式丰富,独步世界建筑艺术之林,被称为“第五立面”。

  传统的江南民居与徽派民居,为达到散热通风的效果,屋脊高、进深大、墙身薄、出檐深、外檐用落地长窗。屋面坡度陡,一般使用悬山顶(前后坡落水,两坡屋檐突出于山墙之外,如悬浮在山墙之上,造价便宜,施工简单,排水快,是我国民居广泛采用的形式之一)或硬山顶(硬到不能再硬的硬山式,典型徽派民居,屋檐与山墙切合而不突出,民宅及两侧护龙多用之,造价相对贵一些,但美观而防火),有利于及时排水。

  而沿海地区民居为防台风袭击,民居低矮,屋顶多用四面落水的歇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也就是悬山再围一圈)或庑殿式(“大屋顶”最常见形式,四面落水,造价较贵,过去常见于宫殿庙宇建筑以及日本建筑,近年来江浙等富庶地区的民居也开始广泛采用)。

  江南民居墙底部常用石板墙,其余用空斗砖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刷成白色,并有各种式样的防火山墙,如马头墙与观音兜形式的山墙等等。教科书般的房子,左边观音兜右边马头墙

  北方四合院由于日晒少雨,屋顶苫背极厚,上铺阴阳瓦。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或土坯墙,前檐下部为坎墙,上部为窗。而江南阴热多雨,屋顶无苫背,铺小青瓦,前檐全为木装修。

  三坊一照壁的屋顶为悬山式结合庑殿式,普遍采用筒板瓦。为避风,内院的厦廊出檐较深,采用硬山对檐等。福建永定的客家民居有着线条优美、出檐很深的瓦屋顶。岭南民居屋顶为硬山马背式,屋顶低,屋脊曲线微小。广东侨乡民居不论平房或楼房都用硬山顶。在村落总体规划上,从前排第二横列房屋起,必须每座递高一尺左右,房屋越往后越高,既顺应了地形风向,又符合采光通风的要求。

  永定的客家民居

  岭南民居屋

  广东侨乡民居

  闽粤民居大量使用悬山的人字屋顶。挑出深远的悬山屋檐遮蔽了南方较为强烈的日晒,使室内荫凉。

  很多屋顶都采用相邻房屋挑出的屋檐叠加相连的方式,连接处上下部都呈现带钩状,很象老鹰的嘴,被当地人叫做“老鹰头连法”。

  屋顶保留了宋代的风格,为曲线特征,在屋面上几乎找不到直线。整个四合院建筑,从正房起,次间、梢屋的屋檐逐渐升起,形成了凹势圆和的造型。

  

四合院家族

  近代的老式石库门保留了传统江南民居的马头墙与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新式石库门则不再使用。屋面以机制瓦替代了小青瓦,外墙面也多用有石灰勾缝的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早期的石灰白粉墙也没有了。

  

四合院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