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体强壮要穴——足三里,竟然有两个定位

人体强壮要穴——足三里,竟然有两个定位
2021年06月03日 21:00 新浪网 作者 答摩

   本 期 导 读

  你不完全了解的足三里穴……

  足三里这个穴位,应该是中医针灸中最出圈的一个穴位了,只要说扎针灸的基本上都知道这个穴位。

  从中医角度来说,足三里确实是强壮身体的第一大穴,或许你对它的认识并不全面,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足三里,文章目录如下:

  1、有「双穴位」的足三里

  2、足三里的作用

  3、针灸足三里得气的感觉

  4、适宜人群及针灸频次

  文章将花费你5分钟左右时间阅读,如赶时间,可快速浏览重点内容及彩蛋部分。

  1、有「双穴位」的足三里

  足三里的第一个位置,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定位,就是先找到膝盖外侧的下方有一个凹陷叫犊鼻穴的位置,然后在这个凹陷顺着胫骨往下取三寸,就是自己的手四横指宽度(用自己的手比),取横向的一条平面,注意:这个平面很重要,两个取穴位置,都是在这个平面上。

  第一个位置,在胫骨取到的平面,旁开一个中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第一定位。

  第二定位,还是在这个平面,顺着平面继续往外摸,会有一条肌肉,越过这条肌肉后,还有一个凹陷,就是足三里的第二定位。

  2、足三里的作用

  ▌调理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以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方面的障碍。

  比如说胃脘痛、消化性的胃溃疡,还有胃经走行上面路过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胃疼甚至牙痛它都是可以调理的,这些是足三里穴位的主治。

  ▌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是一个非常典型,可以体现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穴位,就是说针灸足三里总是把身体状态往好的方向去调解。

  双向调节就是如果处于偏盛的状态,可以让它减弱一点;本来是不足的状态,可以让他增强一点。

  举个例子:如果胃肠蠕动的比较慢,会出现排便不畅,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促进排便。

  如果胃肠蠕动太活跃了,会出现腹泻、拉肚子等情况,这个时候同样用平补平泻手法针灸足三里,能够减慢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

  这就是足三里穴位最典型的,也是大家比较可以感受到的一个双向调节的作用。

  ▌提高人体 mian yi 力

  从针灸角度来说,经常针灸足三里可以调节我们的 mian yi 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还可以增加白细胞的吞噬,甚至有一定调节心率的作用,心脏跳的不舒服或者说出现心慌胸闷,这个时候针灸足三里也是可以改善的。

  3、针灸足三里得气的感觉

  足三里是一个大穴,也是很常用的穴位,必然要强调一下针灸它的深度和层次及得气的感觉。

  足三里进针可以把1.5寸针全部进去,但是很多时候没有这个必要,我们扎三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体会,你进针了之后的层次,详细跟大家说一下得气手下的感觉:

  进针后首先透皮,皮下是一层感觉软软的脂肪组织,再往下就会扎到肌肉,一般不需要扎到太深的肌肉层,只需要在肌肉的表面,做一些提插手法(就是你拔出来之后再轻轻的放回去就可以了)。

  那么这时候手下就会有得气的感觉,就像针扎到了一张「牛皮」一样的组织(施针者感觉),你只需要在这个组织的表面轻轻的点一点,不要把这个「牛皮」扎透,直接在它的表面轻轻地点一点,针感就会顺着经络往下一直到脚面(被针者感觉)。

  这个牛皮层实际上是进针阻力感,再稍微用点力针就会透过这个阻力层,这个位置大概出现在1.5针扎进去一半的位置。

  注意:足三里进针太浅达不到阻力层,或者用力过大透过阻力层,刺激的效果都没这么好,所以做针灸的时候,可以反复尝试,体会这种阻力感。

  4、适宜人群及针灸频次

  如果你对针灸感兴趣或学了一些针灸的基础知识,平时想扎一扎,从强健身体的角度来说,优先推荐针灸足三里。

  但是很多初学者认为自己是新手,担心会不会扎坏了或者适不适合针足三里等顾忌。

  实际上足三里这个穴位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禁忌的,只要我们是能行能动,日常生活功能正常,都是可以针的,不用过于担心。当然知道自己易晕针或者重症人群则不建议自行施诊。

  针灸建议频次:每次只要针一侧、一个定位就可以。

  比如今天针左腿的足三里,下次针右腿的足三里,一个星期针三次左右就可以,不需要天天针,频次不要太过频繁,刺激量不要太大就可以了。

  因为穴位的过度刺激,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人体正气的情况,所以保持一个适度的刺激频率,才是强壮和改善人体最理想操作,过犹不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