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朋友圈传疯了,李玫瑾10句话,说破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朋友圈传疯了,李玫瑾10句话,说破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2020年10月19日 19:20 新浪网 作者 小十点sdkid

  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

  但养育孩子之路,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发现教育孩子的奥秘与真谛。

  这个月,我花了一些时间看了李玫瑾的公开演讲视频。

  她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在育儿方面颇有建树。

  今天,特此梳理视频中精华要点,与各位爸爸妈妈们共勉,一起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明灯。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

  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

  美国儿科学会告诫家长:

  “只要有机会,就要与婴儿多说话。

  即使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镇静的声音也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

  父母爱和孩子说话,孩子就爱笑、爱说话,因为他们从父母的脸上、言语上,体会到“爱的感觉”。

  尽管他们还不懂得用“言语”来回应,但却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而从小到大,被父母冷漠对待的孩子,他们满心疮痍,会因为害怕自己没人关爱,过早封闭了自己的心门。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三毛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

  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

  是的,想必在孩子眼中,金山银山,都比不上一个每天笑语满满、幸福快乐的家。

  孩子6岁前,家长要学会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过:

  6岁之前,必须学会跟孩子说不;

  如果过了6岁,基本就晚了。

  因为有些教育,等我们有经验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正如《如何对孩子说不》一书中说:

  不」,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种教养策略。

  通过说「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迟满足的能力。

  所有无理由地纵容、无原则地袒护,都是在把孩子推向罪恶之路。

  古人云:

  “当孩提之时,过于溺爱,养成骄惰之气,及其稍长,务为姑息,纵其匪僻之心,恶态多般,自幼习惯,长欲其改又焉能乎?”

  小时过度宠爱,养成骄奢怠惰的习气,年岁渐长,言行不当,又不加以纠正,孩子的心思就会往偏了走。

  从未对孩子说过“不”的家长,从今天开始学着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吧。

  不然等到孩子长大后,你再想改正孩子的恶习,只能悔之晚矣。

  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

  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

  李玫瑾教授认为,12岁之前是孩子的依恋期,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是黄金;

  12岁~18岁,是孩子的青春期,会把父母说的话当成垃圾。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乱管。

  那个17岁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却因为无法自理而退学的神童魏永康。

  母亲包办一切,忘记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缺少社会实践。

  那个为满足一己之私,伙同朋友性侵女孩的17岁少年李天一,是因为父母过度溺爱,从来不注重孩子人格塑造,以至于孩子走上歧路,也毁了别人的一生。

  这是父母的失职,孩子的不幸,也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毁灭,没有底线的溺爱是慢性凌迟。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而是孩子12岁之前恰到好处的约束,12岁之后得体的退出。

  要让孩子“参与”到家中的大事

  不管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诉他,听他的意见,让他做一点没有坏处。

  因为这种沟通,是培养孩子自尊非常重要的时机,能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的矛盾。

  问题就在于孩子总是看到被管教而失去自由的一面,无法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总是会对孩子说:“家里事,你不用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

  这样一来,孩子就像个学习机器,他会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而学的,也忽略了家里的不容易。

  无论大事小事,邀请孩子共商,并不是一定要孩子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此举提升孩子在家中的价值感。

  让孩子明白父母跟他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任何事都可以问父母,父母也会尊重自己的意见。

  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

  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未成年的问题是存在滞后反应的。

  如果十五六岁的孩子很难管,这时候孩子的问题,应该是发生在更早之前的。

  在《小欢喜》中,季杨杨从小都在外婆家寄养,等到孩子上高三了,父亲因为工作才调回来。

  季杨杨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养成了叛逆骄纵的性格,无心学习,只喜欢玩赛车。

  而父子两个也经常一见面就吵架,父亲某次还动手打了季杨杨一巴掌。

  正因为他们早就错过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六年—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才难靠近孩子的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像是一堵墙。

  这一面父母永远在等孩子一句谢谢,那一面孩子永远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

  养育孩子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的确会犯错,但最重要的是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从此刻起改变就不晚。

  当孩子因我们而受伤的时候,他渴望一句“对不起”。

  而伤口,也正是在我们向孩子道歉的那一刻开始愈合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

  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倘若孩子的一生都为追求外在的分数而执着,一旦失败,要么不敢面对,要么误入歧途。

  前几天,某高校研究生留下千字遗书,感叹论文难写,实验难做,活着很难,无以面对,自我了结。

  太多孩子,在打了败仗后,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这么差,不如去死”。

  因为无法饶过自己,从而选择结束生命一了百了。

  这个社会,都在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面对失败。

  而这堂课的主讲人,更应该是父母,告诉孩子:

  “善待自己、宽待自己,不管面临多糟糕的处境,都可以跟爸爸妈妈沟通。

  打了败仗也只是一时的,人生很长,以后都有机会赢过来。

  比起你满身荣誉却信念崩塌,爸爸妈妈更想要一个平安快乐的孩子。”

  为人父母,不要总是关心孩子排名,放学回家后多问问他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有没有被人欺负。

  这样才能养出一个心智健全、积极乐观的孩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

  会让他们对你失去恭敬

  “我养你这么大,就是为了让你来气我的吗?”

  “你们根本什么都不懂,也不管我死活。”

  这是很多父母与孩子吵架时的对话,对于孩子来说,一句“你们根本不管我死活”,有着另外一层含义:

  你们都没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没有理解我内心的感受。

  而这时候如果只觉得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自己管不住他,父母权威遭到挑战,从而对孩子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

  那孩子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中说:“所有亲子冲突,都源自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内心不被回应。”

  教育孩子要松弛有度,一味争执到底,是会两败俱伤的。

  也千万不要高估管教的力量,而低估了父母之爱的润物细无声。

  观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为,

  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二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亦是如此。

  我们不得不焦虑:孩子教了坏朋友怎么办?

  把握一个原则,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真实的交友需求。

  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的:

  “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应该尊重孩子做他喜欢的一切事,尽可能多地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不要害怕他吃亏。

  一个宽容、善良、变通力强的孩子不可能吃亏,也不可能被别人带坏的。”

  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

  他就用什么方式对你

  教育的真相是,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是怎么样。

  酷爱打骂的父母养不出自信、乐观的孩子;

  卑鄙无底线的父母养不出正直、坦然的孩子;

  溺爱纵容的父母养不出有责任心、感恩之心的孩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的身上,就能映出父母行为的样子。

  这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父母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

  “教育孩子之难,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

  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一个那样的人给他看。

  父母要恰当地保持距离,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纪伯伦的一首《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小诗中写到: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射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将你拉开,让箭飞得又快又远。

  让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弯曲而感到喜乐吧;

  他爱飞驰的箭,也爱静默的弓。”

  孩子借由我们而来,但却并非因我们而来。

  我们陪着孩子长大,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

  我们养育孩子的身体,但也要尊重孩子的灵魂。

  父母只是孩子成长路途上的一个旅伴,终究会有挥手告别的那一天。

  而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教会孩子做一个独立且睿智的人,心有温度,行有光芒,天高海阔,任其飞跃。

  只要孩子始终明白,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便足够了。

  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

  但在养育孩子之路,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发现教育孩子的奥秘与真谛。

  让我们父母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给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PS,小十点给亲爱的朋友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本书能让我们更自在地生活在关系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李玫瑾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