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点妈 主播 | 素年锦时
本文首发小十点
大家好,我是点妈。
很久没有出现在镜头前的林志玲,前阵子突然正式宣布:“不会再生二胎了。”
起因是主持人问她有没有“二胎计划”。
她连连摇头,一连说了三句:
“我办不到,我办不到,对不起我真的办不到。”

她还吐槽了生孩子给她带来的伤害:
因为长时间抱孩子而习惯性驼背;
因为产后脂肪堆积,肚子上鼓起一圈肉……

为此,她被吓得段时间都不敢再照镜子。

消息出来后,有人表示不解:
明星有钱,请得起月嫂和保姆;科技进步,产后修复也容易,多生几个怕什么?
可更多网友却为林志玲点赞:
生孩子,不是头脑发热、多多益善的事。志玲姐姐一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不生二胎。
确实,生不生娃,生几个娃,不是小孩子的游戏,而是成年人的决定。
对成年人来说,不盲目生娃,就是最大的人间清醒。

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撑不起孩子的成长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
那么,生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呢?
小红书上一位妈妈计算了自己从产检到孩子11个月时的花销。
产检5700元,顺产5200元,疫苗5103元,保险1041元。
她还留了脐带血,要19000元。
尿不湿4565元,54罐奶粉要16853元。
衣服2781元,玩具和书2300元,辅食和零食2036元。
还有安全座椅、婴儿床、推车、吸奶器、监控等大大小小的用品共计8390元。
再算上请育儿嫂和月嫂29800元的花销,一共花了十万多。
马上孩子过周岁,又是一笔大开销。

真相就是,生一个孩子,也许会花掉一对夫妻一整年的存款。
然而这只是开始,孩子越大,开销越多。
评论区有人说她在炫耀,普通家庭怎么会请育儿嫂和月嫂?
可是双方父母都没退休,她产假结束后也得上班,育儿嫂是唯一的办法。
还有人说,母乳喂养可以省下一大笔奶粉钱。
可他没算进去的是,全职带娃母乳喂养的妈妈,开销少了,但也没了收入。
想起豆瓣上一位妈妈的感叹:
“当妈以后,抱起娃就搬不了砖,搬了砖就抱不了娃。”
她原本也有份不错的工作,日子过得挺滋润。
可生娃后,老人无法来帮忙,育儿嫂又太贵。
她只好做了全职妈妈。
家里靠老公一人的收入支撑,生活质量急速下降。
高档护肤品换成了奶粉和尿不湿。
朋友聚餐也是能躲则躲,钱能不花就不花。
她半开玩笑地说:生个娃,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是说没钱不能生孩子。
可经济上没做好充分准备的父母,难免手忙脚乱,将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知乎一位网友,讲了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上过特长班,也没旅游过。
同学聚在一起聊周末去哪玩,他都没勇气凑过去。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问爸爸要一个随身听,爸爸吼了回去:
“家里都快没米了,你还要随身听,太不懂事了!”
所幸,他成绩一直不错。
可在一次面试中,考官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辈子只想挣钱。”
于是,他被淘汰了。
生孩子本是父母的选择,到头来孩子却成了父母贫穷的“责任人”。
有些本可以用钱解决的小毛躁,变成了孩子人生中永远无法抚平的褶子。

没有足够强大的身体素质
承担不了生养的风险
一位25岁的妈妈,剖腹产后四个月查出怀孕。
她还在纠结要不要留时,被诊断为葡萄胎,必须清宫。
剖腹产后身体本就虚弱。
哪怕手术打了麻醉,她依然流了很多虚汗。
浑身发冷,盖着被子都不够,得在脖子里围一条束发带。

然而,噩耗一个接着一个传来。
清宫的组织化验结果出来了,变成了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
她的孩子才五个月,她却不得不住院化疗。
一边是化疗的痛苦,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想想都心疼。
当妈前,总以为身体倍儿好,可以使劲造。
当妈后,才明白身体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家和孩子的。
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了多少妈妈的愧疚,多少孩子的遗憾。
一位妈妈分享的带娃日常,让点妈感同身受。
从生娃到现在孩子六个月,每一天都在熬。
她不记得多少个夜里,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反复问自己,刚刚到底有没有睡着?
如果没有,为什么像是刚做完梦一样恍惚?
上班有下班的时候,带娃却没有尽头。
对自己的高要求,以及他人的不理解,让多少妈妈陷入了内耗的死循环。
想睡睡不着,想带娃又浑身无力。
身体累,心更累。
这时才明白,要生娃,首先要有一副铁打的好身体。
于自己,是一种负责;于孩子,是一种幸福。

没有良好的夫妻关系
承担不了丧偶式育儿之苦
朱丹曾在节目中被问起:“会不会生三胎?”
她果断拒绝:
“现在很多妈妈都是丧偶式育儿,为了改善夫妻感情去生一个孩子,只会迅速地把妈妈击垮。”
看了她带娃的日常,才明白这绝不是空穴来风。
高龄产子后,她迅速复出。
因为害怕周一围嫌弃她,和自己没有共同话题。

身体还没恢复,堵奶堵到直接吞退烧药。
一边忍受着半边身体不能动弹的痛苦,一边还要在镜头前保持微笑。

实在忍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女儿给观众道歉请假。

明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呢?
那些企图将孩子当作博弈工具的夫妻,最终的结果,都是妈妈认输。
爸爸可以狠心不管孩子,可妈妈不舍得。
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丧偶式育儿的妈妈,深受父爱缺失所困的孩子。
知乎“丧偶式育儿到底有多绝望”的问题下,一位女孩的经历,让人心疼。
当年,她妈妈为了挽救几近破裂的婚姻,生了她。
留住了爸爸的人,却没留住爸爸的心。
爸爸恨妈妈,也不爱唯一的女儿。
初中被校园暴力,妈妈为她请假,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爸爸只会冷不丁嘲讽一句:
“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读大学后,爸爸一年都不会给她打几次电话。
她想跟爸爸说说话,却发现无话可说。
爸爸不知道她朋友的名字,不知道她爱吃什么菜,也不知道她手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
她恨爸爸的不作为,更恨自己的存在,让妈妈如此辛苦。
在丧偶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有着深深的不配得感。
他们看到妈妈的辛苦、委屈,却又无法帮妈妈逃离困境。
只能将所有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
认为是自己给妈妈带来了不幸,背负着重担长大,无法喘息。
哪有什么“夫妻感情不好,生个娃就好了”?
不过是用孩子的一生去赌幸福,输家永远是自己。

生孩子是自由,不盲生是成熟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孩子的前提是,你已经证明了人生是快乐的。”
孩子只是孩子,无法弥补父母的不甘心,更不是成年人的救赎。
生孩子的唯一原因,是“成熟和爱”。
因为足够成熟,所以能负担一个生命的喜怒哀乐;
因为足够自洽,所以能接受孩子的成功或平凡;
因为足够幸福,所以想将幸福也分享给孩子。
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幸福,那么不盲目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人间清醒。
编辑:李耳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