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2019年12月31日 20:16 新浪网 作者 我实在是太Cl了

  谈及中国古代大工程,我们都为之自豪不已,尤其秦昭王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秦始皇时期的万里长城、兵马俑、秦直道等大工程,隋炀帝的大运河,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能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大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三大工程,不是位于我们熟悉的传统汉地,而是位于新疆的吐鲁番,始于汉匈之战。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所谓新疆,即为新的疆土。雍正时期,将贵州东南部新辟疆土亦称新疆。乾隆时期,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边将如今我们熟知的新疆地区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其实,这是乾隆给自己老脸贴金,因为两汉时期,中国人就统一了西域——新疆,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也就是说,自汉代起,西域(新疆)便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对于汉朝而言,统一西域诸国,不仅削弱匈奴战争潜力(当时西域诸国受制于匈奴),而且还能对匈奴右翼发达袭击,因此汉朝高度重视西域。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以实现共同对付匈奴的目的。

  随着汉朝对西域的重视,西域也逐渐倒向汉朝,到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然而,汉朝要长期稳固在西域的统治,却面临一个巨大的环境问题,即缺水。

  众所周知,西域虽有不少绿洲,但却更有罗布泊、戈壁滩等恶劣环境,尤其丝绸之路和威胁匈奴的战略要地周围,一路环境比较恶劣,但想要长期稳固的经营西域,就必须移民实边和屯田,以解决驻军的军粮供给问题,因为从后方运输军粮根本不现实,而要屯田,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另外,西域地区白天非常热,水分又很容易被蒸发。

  但在另一方面,西域地区又不缺水,因为旁边就是雪山,山上雪水溶化后,提供了很多水源,只是由于西域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罢了。

  如何利用地下水屯田呢?这就显示出中国汉朝古人的高超智慧了,他们建造了别具一格的坎儿井!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所谓坎儿井,就是“井穴”的意思,即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简单的说,坎儿井就是一地下水道,利用的是地下水资源,详见上述示意图。

  关于坎儿井,最早见于《史记》,时称“井渠”,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的灌溉系统,遍及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史记·河渠书》:“於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 ,东至山岭十馀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为了更好的打击匈奴,汉武帝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主要手段是移民实边、修渠、屯田。汉武帝和此后西汉时期,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其中就包括大量修建井渠。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 ”。三国人孟康注解“卑鞮侯井”说: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雅丹地貌,罗布泊中的绝地之一)东土山下。其实,“卑鞮侯井”就是“井渠”或坎儿井。

  汉朝控制西域之后,逐渐就将这一技术引进到了西域。晚清王国维的《西域井渠考》记载:“ 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大运河齐名,位于新疆吐鲁番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这些古代留下的坎儿井,至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其中部分坎儿井还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成为当地创收的一大来源,正所谓前人挖井后人吃水。人们在为坎儿井拍案叫绝之余,也会不由得感慨汉朝劳动人民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