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宜兴:高歌前行城乡巨变满目新

宜兴:高歌前行城乡巨变满目新
2019年09月20日 11:08 新浪网 作者 千千子心

  宜兴:高歌前行城乡巨变满目新

  “买田阳羡吾将老”,是大文豪苏东坡对宜兴之美的千年咏叹。“生态宜居,魅力独具”,则是今天(宜兴)市民对家乡巨变的由衷赞美。如今的陶都,处处可见的绿树繁花、日益完善的公共设施、宽阔平坦的城市干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折射着这座城市的美丽变迁。

  70年风云激荡,一座城换了容颜。多年来,宜兴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步,功能品质与生态环境齐抓,一座现代宜居的卓越之城正在崛起之中。

  以人为本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根据《宜兴县志》等资料记载,1949年以前,宜兴城乡街道狭窄,公共设施极少,房屋大多数为木结构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用于城乡建设的拨款逐年增加,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相继成立县、公社建筑站,以兴建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进入上世纪80年代,宜兴成立城乡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编制县城等总体规划。1980年至1987年,宜城改建和新拓主要道路10余条,新建和扩建了蛟桥商场、宜兴宾馆等。尤其以1988年撤县设市为“界”,我市抢抓机遇,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城乡一体加速发展,城市面貌变化显著。

  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带电梯的高层,“老宜兴”田金娣近30年来,已经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她都有全新的居住体验——城大了,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轮廓环境是“形”,功能内涵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是高品质宜居之城。进入新世纪,我市城建呈现出投入大、力度强、质量高、速度快的显著特点,高标准地完成了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体育中心、荆邑大桥等一批单体规模大、建设水平高,堪称城市亮点的市政重点工程项目。同时,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城市顺利完成了从“团氿时代”向“两氿时代”的转变。随着城东的大力开发建设,东氿新城主干道路全部完工,东氿市民广场、市中医医院新院区等功能性载体相继建成,新城魅力初显。而为提升老城区的承载能力和整体形象,我市启动实施了以道路改造、老小区改造及“平改坡”、背街小巷整治等为主的老城区改造工程,完成多轮城区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瞄准百姓需求精准发力,是城市建设的方向。近年来,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逐渐从扩规模,向优功能、提品质方向转变,致力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城市。宜兴文化中心的投用,成为市民享受先进文化发展成果的高水平文化艺术殿堂;全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落成,让市民办事更便捷;随着枫隐广场、青墩河公园等工程的建成,城区滨水空间几乎全部“披绿”,生态魅力彰显。此外,为畅通城市“血脉”,我市启动了阳泉路、宜浦路、教育东路延长等一批道路工程,新老城区联系更紧密;积极推进东氿小学、市医疗卫生中心等项目,营造品质跃升的美好家园。尤其是随着陶都路、白宕路等道路相继完工,宜兴全面迈入宜城丁蜀双城融合、一体发展的新时期。

  此外,在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基础上,我市近年来还实现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五个城乡一体化”。全市多个板块从道路改造、环境整治、优化集镇等入手,逐步完善功能,不断提升形象。近年来,3000多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200多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的创建任务顺利完成,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高标准完成20多个被撤并乡镇的老集镇提升改造,有力地回应了群众改善集镇面貌的诉求。

  内通外联 精心织就便捷交通

  城市巨变,既能体现在今非昔比的城市框架功能上,也体现在一条条城市道路、一座座桥梁中。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乡村土路、砂石路,到通往村头、家门口的水泥路、柏油路;从屈指可数的宁杭线、锡宜线、川分线等几条主干线,到四通八达、层次分明、功能匹配、互联互通的城市路网体系;从水运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到立体化大交通运输格局初步形成……70载栉风沐雨,宜兴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互联纵横的交通线化作活力四射的“琴弦”,奏响了激昂高亢、气壮山河的交通发展进行曲。

  公路的嬗变,提升着陶都群众出行的幸福指数。围绕增强城市内部畅通度和对外辐射能力,我市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旅游干线建设等,公路覆盖领域不断扩大,路网结构日益完善。除了宁杭、锡宜、宜长等高速公路外,我市近年来通过规划建改104国道、342省道、230省道、240省道、360省道、262省道、263省道和341省道(宜马快速通道)等,逐步形成了国省干线“四纵四横”网络,覆盖全市各镇(街道、园区)。同时,范蠡大道等一批交通项目的快速推进,让我市的主干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内部畅通度和对外辐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而随着农村公路网不断提档升级,我市还实现了城区到各镇二级以上公路直通,各镇间通达二级以上公路,行政村已全部实现双车道四级以上公路通达,各农村经济节点都可以便捷地联系城区和干线公路……为未来城市能级提升和城市能量的释放拓展了空间。

  不仅是公路,近年来,我市交通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等机遇,扎实推进各类交通建设,逐步构筑起公、铁、水、空等一体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承载起一座城市提速转型发展的梦想。2013年宁杭高铁通车,宜兴一举结束没有客运铁路的历史,跻身全国高铁城市群。目前,宜兴站日均客流量稳居沿线同类城市之首。随着沪苏湖城际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的规划建设推进,再加之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锡宜城际铁路S2等,我市未来将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小时经济都市圈”。而在机场建设方面,丁蜀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已经开工,未来将通过固定翼飞机、直升飞机等建立与周边机场的快速空中交通联系。此外,我市还将通过芜申运河、锡溧漕河等航道提升等级,优化芜申运河线路等,进一步保障生产服务……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高等级航道、通用航空等一体化交通大格局正“款款走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硬件设施不断“坚强”,为城乡客运一体化驶入“快车道”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高铁站前广场、城东公交总站等一大批公交客运场站,大力实施城市公交电子站牌、城乡公交候车亭等建设,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的发展目标。2011年,我市率先在省内实现了“镇村公交全覆盖”。2013年,全市客运公交全面实施低票价、刷卡优惠及按站停靠等公交运行方式,真正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眼下,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铁出行为核心、中长途公路客运为补充的城际客运体系和城镇村三级公交服务体系,城乡群众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绿色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仰望天空,“水晶蓝”常驻;走入城市绿道、公园,人在景中、景在绿中、绿在城中。让陶都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建设美丽家园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好空气、好环境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一幅幅生态美景背后,是宜兴对绿色发展不懈的坚持。近年来,我市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污染防治、产业转型,走出了一条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互促互进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工业逐步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当时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为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宜兴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受到特殊的产业结构、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一直以来,我市在生态环保上承受了很大压力。尤其是2007年“太湖水质危机”爆发后,全市上下痛定思痛、深刻反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切实抓好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工作。以太湖治理为重点,我市连续多年淘汰落后产能,彻底告别了“以环境换增长”的旧模式。而近几年,我市把推进“263”专项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促进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努力打造生态优先、治理当先、成效领先、全省率先的生态保护引领区。面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在“263”专项行动中,我市启动“绿刃”环保专项行动,瞄准“散乱污”企业,实施分类整治措施,超额完成“减煤”“减化”相关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严格控制太湖一级保护区水产养殖规模,扎实消减农业面源污染。此外,我市还加快实施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推动建设光大垃圾焚烧发电二期等项目,提升城乡环境。在加快落后产能退出、致力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着力引导企业绿色发展、提升质量效益,特别是在新能源、旅游等产业发展方面,全力招引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更优的增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绿水青山入画来。如今的陶都大地,绿色在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我市也接连斩获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一流的生态宜居环境也逐渐成为宜兴对外招引的“金招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的“宜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