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2020年05月30日 16:36 新浪网 作者 雨是天空的泪雨是

  引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国力也达到鼎盛的一个时代,有诗赞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唐王朝的富强跃然纸上。而作为唐朝的贵族阶级,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他们,在死后还是要极尽奢华,所以唐代墓葬也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高潮。本文就会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唐初洛阳的贵族墓葬中,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黄釉俑来溯回唐朝,一同欣赏那般乾唐盛世。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唐朝洛阳之盛

  在文章开始之前,笔者想与大家讨论一下为何要选取洛阳的唐朝墓葬作为范例来探究唐代墓葬的风俗,首先我们都知道,李唐的都城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洛阳在古代建都史中的地位。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洛阳古称雒阳,地处河南西部,因洛河得名,5000余年的历史积淀,再加上历代统治者对于洛阳独特的青睐,先后共有105位帝王在洛阳定都,可以说洛阳的历史就是华夏的历史。唐朝时亦是如此,唐初洛阳就与被称为西京的都城长安对称为东京,到武周时又改洛阳为“神都”,唐史中记载:

“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由此可见唐朝君主对于洛阳也是非常重视,再有,能够葬于都城长安的人少之又少,经过历史的洗刷,再加上盗掘者的破坏,能够发掘研究的数量反而没有多,而洛阳不同,不少的唐代贵族都会选择居住于洛阳,所以洛阳的墓葬群数量巨大,数据非常具有参考性。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讲究素雅,往往不太注重陪葬品,而进入隋代,经历了几百年的分割,中国再一次大一统,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定。隋至唐,很多习俗也保留下来,唐代又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所以唐代墓葬文化有着长久以来的文化传承和延续,又容纳了各地乃至西域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在贵族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所以以洛阳地方的唐代墓葬群为例是对于唐初墓葬风俗的最好佐证之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黄釉俑为何会在墓葬中频繁现身?

  风水定穴自商周时期就成为古人选长眠之地的重要依据,到了唐代国力雄厚,掏空一座山建墓也不是天方夜谭。唐乾陵就是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之处,就是梁山的主峰为中心,在其中建了一座内城,四周各开一门,一应陪葬品,应有尽有。

  唐代的墓穴大多采用砖作为墓室的主要建筑材料,在贵族墓中一般很少出现土洞穴。而墓室结构方面,也有着要求。单墓室的往往的是官职不高的官员。而皇亲贵胄,在主墓室之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都设有前后两个墓室。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而黄釉俑的首次发现就是在洛阳的徐深墓中,之后考古学家对于洛阳一带大约公元670年左右的唐墓进行大范围发掘,随后出土了大量的黄釉俑。在张士贵,郑仁泰两墓中发现的黄釉俑数量也是最为可观。

  此外,陕西关中一带的唐代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黄釉俑,相较长安,关中地区距离洛阳距离更近,可以推断,两地的陶俑应该出自同一产地。但是由于黄釉俑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除唐初以外唐代其他时期墓葬中难见大数量的黄釉俑,再加上当时的烧制工艺已经很成熟,所以大部分的瓷俑都是由洛阳地方的制瓷手工业兼制。

  日本学者小林仁是这方面的权威,他大量考察了黄釉俑的制式,形态与烧制工艺,最后得出结论,唐初黄釉俑的烧制地区应当在今河南巩义县一带。

  陶俑的制式往往差距不大,与唐代更为出名的唐三彩相比,黄釉俑大多不过一尺,形象上多以人物为主,有侍女,侍卫,守卫等等,但是制作工艺上却完全不逊色与唐三彩。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唐釉俑的制作过程。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一点金泥妙手塑,栩栩如生画中人——黄釉俑的制作

  从制作工艺上来说,黄釉俑是瓷俑的一种,中国古代的烧制工艺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然成熟。隋代的瓷土制俑工艺最好的当属安阳。

  而唐代黄釉俑的制作工艺应该就是来源于隋代安阳地区,以高岭土作胎,在烧制时采用低温铅釉的技术,而作为陪葬品,对于保存上有着更硬性的要求,在对唐三彩的烧制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当时的手工艺者往往会使用二次烧制的手法,用于釉色的沉积,使得釉色显现出特殊的色彩,在洛阳柳凯墓的发掘中我们发现了与现存黄釉俑造型相似但没有施釉的瓷胎俑,这一点让我们更加确定了唐初的黄釉俑所采用的烧制工艺应该与唐三彩一致。

  这种二次烧制的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瓷俑的成品率,在用作陪葬品时更易于存世,满足了当时封建贵族希望在死后也能享受奢华生活的愿景。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在制式结构上,研究唐初黄釉俑对于学者考察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的服饰穿着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俑人的造型往往都是从当时的生活中脱模而来,比如侍女,侍卫的形象,往往是墓主人生前的家庭生活写照,俑人的面部刻画的细节十足,可谓栩栩如生。

  煮酒烹肴宵难尽,振弓引箭夜不明——多种多样的黄釉俑造型

  古时人死都相信自己能够羽化成仙,但是却抛不开人间种种,尤其是被人服务的感觉。所以古代墓葬中往往少不了随葬,商周时期往往是贫苦的奴隶。

  到秦代之后,奴隶制废除,殉葬品就被俑人取而代之,秦始皇陵中那恢宏的兵马俑,也就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俑人往后在发展,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制作的越来越精美,所涉及的内容也变得广泛了许多,从一开始的军队变得更有生活化,更富创造力。

  黄釉俑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顶峰,其形式更为成熟,就已出土的俑人造型上来看,生活化气息浓厚,有手拿乐器的侍女,舞蹈的歌姬,伴奏的乐官,都反映了当时墓主人生活的富足与享乐。

  这也是当时唐初盛世的映照,后期也就是公元670年以后出土的黄釉俑,往往不施釉直接上色,而且制式上较为统一,反映出当时唐代进入全盛之后人民生活也变得更为平稳。从出土黄釉俑较多的墓主人的身份我们也可以看出,贵族对于陪葬品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唐太宗爱女长乐公主,重臣郑仁泰的墓中都出土了完整精美的俑人,造型也更为细致。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黄釉俑丰富的历史价值

  在考古研究中,最好的研究目标就是出土文物,因为在文物中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接触到墓葬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所以黄釉俑作为一个时代特有的陪葬物,它能够反映初唐时期的陶瓷制品的工艺,技术,同时也能够告诉我们一些历史没有记录的事情。

  在徐深墓(公元634年)中出土的镇墓武士,就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已发掘的唐初的很多墓葬中,镇墓武士这一形象很是常见,造型精致,守护墓主人的墓室。但是徐深墓中武士俑却有着一点不同,不似其他墓中的武士,徐深墓中所出土的镇墓武士没有手持盾牌,这一点非常特殊,因为陶俑的制式往往有具体的规定,这也是黄釉俑的特别之处所在。

  除此之外,墓室中也有些很多神兽,墓兽,法像,在张盛墓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瓷镇墓兽,相较于其他墓室中的镇墓兽,它有着更复杂的纹饰,制作工艺上也更繁琐。

  洞中千日,人间一时:守护唐墓千年的黄釉俑为何被称为民族瑰宝?

  这正是因为古代制瓷多用手工,而墓主人所用匠人的手艺决定了墓中俑人的样式,尽管造型,风格几乎相同,有具体的制式要求就是:

人面者头部后仰,而兽面者平视前方。

  而在其他细节方面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方式,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传承的结果。

  结语

  古代墓葬文化有着每个时代不同的印记,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同时,为我们记录下了很多从历史书上读不到的史实。

  回头再看黄釉俑,它的本质不过是一团火烧过的泥土,却能够给予我们无限的遐想,一个个穿着艳丽的唐人贵妇,一个个气宇轩昂的唐代贵族,他们在距今1300多年前,是如何生活的呢?我们和他们踏足在同一片土地上,何处又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呢?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乐趣所在,唐太宗曾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