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说“多吃糖的危害‘堪比吸烟’”,是危言耸听吗?你了解食糖吗?

说“多吃糖的危害‘堪比吸烟’”,是危言耸听吗?你了解食糖吗?
2021年05月23日 17:31 新浪网 作者 小九唠健康

  小孩子少吃点糖,容易蛀牙!”

  “爸,你别吃糖了,容易得糖尿病!”

  “我减肥,不能吃含糖的饮料。”

  很多人对于“糖”又爱又恨,爱吃糖的举着身边谁谁谁的例子,诉说着糖的无害论,而不爱吃糖的则想方设法的避免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糖分,奶茶要点“无糖”的,水果要吃带酸味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抵挡住各种“甜蜜诱惑”,就需要了解关于糖的几个事实。

  关于“吃糖有害”的争论已持续数百年

  “糖真的很危险。”1972年,英国著名的营养学家约翰·尤德金在在专著《纯正、白色和致命》中写道。尤德金发现,从19世纪开始,糖迅速在西方人的饮食中占据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是不断高发的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

  然而,当时尤德金还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糖是“罪魁祸首”。让尤德金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他遭到了众多同行的围攻。

  以美国学者安塞·基斯为首的反对派引导了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让民众和政府相信饱和脂肪才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幕后黑手。糖“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对人体无害的化合物。

  实际上,17世纪的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早就指出:糖尿病人的尿液不同寻常,甜得像糖浆或蜂蜜。从此,“糖有害”和“糖无害”的观点展开角逐。到了20世纪,已经有一部分人相信,糖产生多余的热量,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另一部分人却坚持认为,吃糖可以让运动员更容易创造新的记录。

  资深调查急着查理·陶布斯在著作《糖之争》中,发表了和当年尤德金一样的观点。他认为,所有人都承认西式饮食和生活方式盛行的地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较高。但是具体到“哪类食物是罪魁祸首”的时候,学术界的意见就无法统一了。而且,针对不同的疾病,他们更倾向于用发散性思维寻找病因,模糊了问题的焦点。

  

  

  此外,通过进一步的调查,陶布斯还发现糖行业巨头也在其中搅混水。为了利益,多年来糖行业巨头一直在压制对糖不利的言论。美国的糖业公司在二战期间,甚至不惜成立专门的基金会,系统性地打压“糖引起蛀牙”和“无糖饮料对身体更好”等主张“糖有害”的广告。

  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不对劲,发现饱和脂肪的危害性被夸大,糖的危害性却被淡化。目前,虽然有关糖的争论依然尘埃未定,但是,主流观点已经倾向于“吃太多的糖对身体无益”。

  你对食物含糖量,其实一无所知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只有味觉上是甜的食物,才有一定的含糖量,事实却并非如此。

  英国BBC 广播公司拍摄了一部关于糖的纪录片《糖的真相》,告诉你:你究竟每天吃了多少糖。

  节目组邀请了4名志愿者,并根据志愿者的饮食习惯,把他们经常吃的食物摆在了4张不同的桌子上。4名志愿者根据自己选择的桌子,被要求猜测自己每天吃下多少糖。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表明,每一名志愿者猜测的糖量,都与自己真正摄入的糖量相差甚远。

  第一名志愿者是一名有糖瘾的年轻母亲,她猜测自己每天摄入24g糖,然而实际上摄入的却是112g。

  第二名志愿者是一名印度裔的年轻男性,他知道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每天都会摄入大量的高糖零食,但是从未想到自己每天摄入的糖是正常标准的4.6倍。

  第三名志愿者是一名销售经理,虽然很少吃甜食,但是由于工作忙碌,她经常吃外卖和速食品,每天摄入的糖是正常标准的3.8倍。

  第四名志愿者是一名大胖子,每天都要喝很多饮料,这个坏习惯导致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脂肪肝,他每天要吃掉156g糖,远远超过正常标准。

  纪录片让很多人知道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真相:大多数人对食物含糖量,其实一无所知。

  

  

  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澳大利亚导演达蒙·加梅做了一个真人实验,连续吃糖2个月,结果体重猛增17斤,腰围涨了10厘米。此外,谷丙转氨酶超标、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升高。戒糖之后,体重和不良指标又恢复了正常。

  世卫组织曾经对23个国家人口死亡的原因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长期吃糖的危害,比吸烟还大!调查指出,饮食中长期大量摄入糖的人,平均寿命与正常吃糖或低糖饮食的人相比,寿命要少10-20年。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糖的危害,不止于此。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马冠生教授指出:含糖饮料有一定的酸度,长期饮用会腐蚀牙齿,导致龋齿。

  一项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饮用含糖饮料越多,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就越高,患上心脏病的风险就越大。

  浙江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医师陈思萍表示,摄入过多的糖,会改变眼内房水、晶体渗透压,容易诱发或加重近视。

  所以,我们要重视糖的摄入,合理吃糖,科学吃糖,避免糖摄入过量,损害身体健康。

  我们如何避开高糖陷阱?

  甜食是人类本初想要追寻的味道,吃甜食可以让人感到兴奋、维持血糖稳定、避免酮堆积和酮中毒、缓解压力等,所以,糖让人在情感和理智中难以取舍。

  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重视过量摄入糖给身体带来的危害。那么,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影响身体健康,又能快乐地吃糖呢?

  

  

  1.每日建议摄入的糖含量

  营养学家推荐,每天摄入的糖总量应控制在30-40g,不超过每天摄入总碳水化合物的10%。

  30-40g糖是什么概念呢?一罐可乐的含糖量为37g左右,一勺果酱的含糖量为15g左右,几块饼干的含糖量为10g左右……如果不注意控制,一不小心摄入的糖量就会超标。

  2.看清楚:食品含糖量

  要空控糖,首先要知道食物的含糖量是多少。我国规定所有食品包装上都要标注营养成分表,通过营养成分表,我们就可以计算摄入的含糖量。

  3.避免高糖饮料

  夏天一到,冷饮店又迎来了好生意。虽然目前市面上很多饮料标注“无糖”“0脂肪”,但我们依然要保持警惕,尽量避免高糖饮料,比如软饮料、水果口味的饮料、加糖咖啡和茶、能量饮料、酒精饮料、加味水等,最好用白开水代替饮料,以免导致糖摄入超标。

  吃糖很美好,但是本着对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我们要学会科学控糖,理性享用甜食,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唐摄入过量带来的风险,摆脱“负罪感”。

  今天,你控糖了吗?

  参考资料:

  [1]《嗜糖之害,甚于吸烟!看看连续吃糖60天后,甜的“伤害力”远被我们低估了!》. 健康时报 . 2021-03-09

  [2]《如何从日常饮食中减少糖分的摄入?》.癌图腾.  2019-09-02

  [3]《糖尿病日谈谈糖:平衡生活,无须“恐糖”》.央视网.  2020-11-14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