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2020年07月06日 11:37 新浪网 作者 漠然书芹

  故事开始于另一个乙亥猪年,1875年的北方。根植于中国农民骨子里的农耕经验,让他们早已经习惯了隔三差五的旱灾,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也是一个农业旱国。中国近代(1840-1949)发生的旱灾有9次。每一次大型旱灾都要持续两年以上,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十年就要重演一次。在农民的农耕经验中,几乎一大半,都是对于旱灾的恐惧。1876这一年,山西的农民还在苦等天降甘露,可是他们等待来的,只有遮天蔽日的蝗群,以及越发干枯的土地。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当年《清史编年》这样记录:“山西直隶山东等省仍没降雨,旱情严重”,这句话在历史中曾出现过无数次,貌似只是具体的时间地点不同而已,但这一次却不同,因为这次旱灾乃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二百余年未有之灾”,史称丁戊奇荒,一个史无前例的人间炼狱降临了。

  丁戊奇荒有多可怕?

  中国是一个农业旱国,有必要再次强调,我们的祖辈早已习惯了旱灾、涝灾,更习惯了蝗灾,但是我们从历史上搜寻每一次旱灾的影子,只有“丁戊奇荒”如此的可怕,以至于对于一个习惯了旱灾的国家,为它冠上了“奇荒”的名称。

  赈册所赈饥民约大小四百万,其死亡莫得而稽……诚自古未有之奇惨也丁丑大旱成灾,翼民(指山西翼城)采食树皮草根尽,又宰羊犬等,卒至人相食,逾年饿死者大半光绪《山西通志·荒政记》

  三年四年大旱,无麦禾,斗麦四五千钱,道殣相望,人相食,剥榆皮屑而咳吟啖之,人多黄瘦死,有坐守空屋待毙者《陕西渭南县志》

  “人食榆皮槐叶殆尽,饿殍盈野,人至相食。”《陕西泾阳县志》

  申报记载:“同州府所属九县男女因饥而死者约已大半,麦米价钱前年每担三千五六百,今则每担须四十五六千,甚至有钱而无司买也。”甚至“卖妇女有一二百钱者,有一二饼易之者。”诸如此类的描写,不胜枚举。如果不过度渲染人吃人、以及流民逃亡的恐怖经历,单纯用数据来看,这场灾难也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木刻版画插图《吃人》《活骨》山西高平县,仅从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亡失率(人口死亡及失踪率)达84%;山西永和县达70%;山西翼城县达68%。陕西省在1877年这一年,县级行政区受灾率高达97.7%,山西省受灾率在最高的1877年高达71.9%,河南省最高的年份也出现在1877年,高达78.9%,山东省则出现在1878年,高达72.9%。华洋义赈会报告显示“丁戊奇荒”期间死亡人数山西省为550万,河南省为100万,直隶省为250万,山东省为50 万。有学者统计灾荒期间山西省1600万居民中,死亡500万人,另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河南省人口总数由光绪二年的2394.3万人,降至光绪四年的2114万人,共损失人口182.9万人。陕西省总体上大县损失一二十万人,小县损失五六万人,受损程度超过同治年间回民起义。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描绘丁戊奇荒的《晋灾泪尽图》,遍地尸骸鸟兽啄食根据李文海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灾荒研究课题组所著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中计算,认为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者至少在1000万人左右,逃亡人口多达2300万人(光绪年间清朝总人口约3.2亿)。受灾最为夸张的山西省,根据另一种统计人口仅为1227万,死亡率已经接近一半,而这一半仅仅是没有逃出山西的,剩下的逃亡人口,死亡率不详。而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走西口”和“闯关东”迁移,从“丁戊奇荒”后到达了顶峰。

  丁戊奇荒为什么会发生?

  1876年《申报》载:“西历5月29日烟台来信,据云天时亢旱……麦已不能有秋。”“自天津起程由运粮河舟行五百里而至德州……五百里至百里外,所有麦田竟颗粒无收。”山东巡抚丁宝桢多次奏明该省麦作受灾状况。1876年闰五月奏道:“本年天气亢旱,二麦当扬花吐穗之时,缺雨滋培,结实大形减色,东昌、青州等府所属现已据报二麦被旱。”七月又奏:“本省所属长山、禹城、濮州、范县、朝城等县,益都、临朐、乐安、昌乐、安丘、潍县等各州县……二麦受伤。二麦被旱……收成均属歉薄……本年被旱甚广,其余各属麦收减色情形大略相同。”九月继续奏道:“青州府属之益都、临朐、临淄、昌乐、寿光、乐安,莱州府属之潍县等七县夏间受旱……”,根据众多对灾情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丁戊奇荒,是一场麦灾。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1876年,印度也发生了空前的大饥荒小麦是一种是很意思的作物,对比其他细粮,小麦是一种耐旱作物,但是再对比其他耐旱农作物,小麦又是一种不耐旱农作物。农作物的耐旱性可以用蒸腾系统直观得出(蒸腾系数又称需水量,指植物合成1克干物质所蒸腾消耗的水分克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我们熟知的水稻,它的蒸腾系数是710,而小麦为513,对比水稻,小麦确实是一种耐旱作物,但是对比其他耐旱作物,例如高粱(322)、玉米(368),以及一些粗粮黍(293)和栗(310),小麦的耐旱性仍不够高。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但是这锅小麦依然背不了,丁戊奇荒时期恶劣的天气,任何一个农作物都撑不过去。丁戊奇荒所处的时期仍是小冰期,自明末开始至20世纪末,小冰期一直存在。不同于我们传统的认识,小冰期是暖期和冷期交替出现的,我们传统认知中气温骤降十度的小冰期,准确的说应该是小冰期冷期,而丁戊奇荒则几乎赶上了小冰期中最后一个冷期,压哨完成了绝杀。小冰期会导致极端天气发生,例如18世纪的长江流域受小冰期影响就时常处于洪涝状态,而自1875年开始,受天气降温影响,导致了北方极度干旱。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不同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地区温度序列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中国北方虽然有着大片土壤肥沃的土地,但是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耕作,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习过,夏季季风强,北方涝、南方旱,夏季季风弱,北方旱、南方涝。北方地区雨量不充沛,而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对麦作生长有制约,北方麦区多为秋播、初夏收,麦作生长期处于少雨季节,天然降水较少,常难以满足麦作生长需要。竺可桢先生曾指出:“华北冀、鲁、豫三省是全国重要小麦区,小麦需要雨量最重要的时节除分蘖期外,是开花至成熟期,这在华北是阳历4、5月间。而在华北平年4、5两月雨量并不充沛,不能满足小麦的需求,雨量稍逊便酿成灾荒,此所以华北春天有十年九旱的现象。总之,华北地区若无灌溉设施,小麦产量年年要受干旱的威胁,尤其是4、5两月的干旱,此所以俗语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近代北中国的大旱灾和大涝灾列表从大的气象背景看光绪元年至光绪五年处于寒冷干燥的“小冰期冰期”,“丁戊奇荒”期间又逢极端干旱天气,当旱魃袭来,麦作由于自身弱点极易受灾,同时,由于麦作在北方地区种植规模大,干旱常致麦区成片歉收,加剧灾情。这三个原因一起,共同形成了丁戊奇荒。

  从1875到2020,丁戊奇荒过去后的145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开始浩浩荡荡的抗旱防涝工程。1951年,新中国动用了119万民工,奋战80多天,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的苏北灌溉总渠。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苏北灌溉总渠高良涧船闸防水通航1958年,淠史杭工程动工,安徽67.8万人民用土炸药、独轮车、肩挑手抬坚持了14年,建设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水利系统,该工程又被誉为人间天河。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淠史杭工程的施工现场1968年,长江下荆江裁弯工程,数万农民和知青用人力改道了长江。而北方则是浩浩荡荡的开始了治理黄河,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新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指导下,形成了全河以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七座大型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综合利用工程体系。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的灾荒!近1000万人被饿死

  长江下荆江河道历史变迁图建国后,中国人民用斗天斗地的精神修建了8.5万座水库,至今每年仍有200万人在抗旱防汛一线工作,而在这样的精神下,中国近些年依旧经历了07、09年全国旱灾,10年云南旱灾,11年贵州旱灾,以及19年的全国旱灾以及大大小小的无数洪灾,中国人民靠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但是仍然无法宣告胜利。我们似乎忘记了对自然的畏惧,“人定胜天”的精神取代了“斗天斗地”的精神,我们大部分也早已忘记了旱灾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只有伟大的英雄和冲锋的战士,也有无数农民,他们在经历了无数次历史的轮回,依然在用他们干裂的手掌,继续坚持着对土地的耕种,他们经历了旱灾、洪灾、蝗灾甚至是雹灾,也经历了战争和瘟疫,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开辟了无数伟大工程的先驱,他们不应该成为丁戊奇荒中一串串恐怖的数字,我们要记住,历史是由伟大的人民群众书写的,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