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2020年07月11日 12:14 新浪网 作者 漠然书芹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因为吃了败仗,被迫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作为近代著名的事件,大家一说到《南京条约》,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平等。因为条约里面规定,让中国赔偿2100万银元的战争赔款,割让香港,还要给英国“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

  不过,真实的历史是,赔偿和割让香港是《南京条约》规定的,另外两条是《虎门条约》里面的。而且,推动《虎门条约》签订的,恰恰就是清政府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自己挖个坑

  自古以来,亚欧大陆发生战争,战败国都必须割地赔款。无论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罗马帝国时期,或者是一战、二战,打败的一方都要割地和赔偿。

  严格来说,《南京条约》的关系还是对等的,条约里规定了贸易往来,五口通商。真正不平等的反倒是后来补充的《虎门条约》。为什么呢?

  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英国获得了赔偿,又得到香港,还打通了五个通商口岸,基本目的达到了,非常满意。但是清政府这边,觉得这批洋人来了就打我们,打完了还要签什么条约,完全不给面子。

  按照当时西方的国际规则,两国签订条约之后,必须遵照执行,该赔款的赔款,该撤军的撤军,谁违反了就是单方面毁约。不但条约作废,还要遭受国际谴责。

  但是,在鸦片战争那会,清政府没人知道这个理,还是按照以前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觉得所谓的条约就是暂时的停战协议,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撕毁重来。还觉得这帮英国人将来还会得寸进尺,找中国的麻烦。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南京条约

  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有一位大臣写了个《十可虑》,就是有十件必须考虑的善后事情。说是大事,其实是两国之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比如,在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国曾经以占领天津为目的,但是在条约里面的开放口岸,却没有天津,英国人打的是什么主意?还有,战争之后,中国沿海各省都在修筑海防工事,万一引起英国的猜疑,进行阻挠怎么办?

  这些事其实都是因为没有契约意识,不相信英国人的条约精神。当时不止是大臣这么想,连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最后道光皇帝干脆给负责签订条约的大臣耆英,下一道圣旨,让他在签订条约之后,继续谈要紧事。

  到底有什么要紧事呢?道光皇帝没说清楚,耆英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找英国人交涉。于是,耆英就主动要求给《南京条约》做补充条约。

  结果,这个补充条约奠定了中英关系的不平等基础。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耆英的顾虑

  耆英提出的交涉一件一共有十二条,其中最关键的两点,就是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

  先看治外法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在中国犯罪,中国政府是无权审判的,必须把罪犯带到英国才能定罪。无论英国人在中国犯了什么罪,都有正当的理由回避中国的司法审判。

  至于英国怎么判,跟中国没有关系。就是在中国杀人,英国政府判处无罪,也是可以的,这简直就是不平等的典型。

  最早提出这种想法的,不是英国人,而是耆英。耆英的初衷也不是故意要把审判权送英国,而是为了避免麻烦。万一英国人在中国犯罪,英国政府要庇护,没准就成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借口。

  如果这样,那对清政府的官员来说,就非常麻烦,一边要跟上级请示,一边还要跟英国人有交代。所以,干脆这个麻烦丢给英国人,你们的人犯罪,就带回去自己处理。如果有中国人参与,就由中国司法来审判。

  这样,实际上就是把中国的独立司法权拱手让给英国,最后落在条约上,就变成了治外法权。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虎门条约

  接着是协定关税。英国人本来的意思,清朝的关税制度太混乱,每个省都不一样,沿海和内陆也不一样,现在开通的通商口岸又不在一个省,你们内部商量下,把关税统一就行。

  英国人只是要求统一关税,至于定多少你们自己说了算,别定太高就行。

  但是耆英在补充条约时,觉得自己定关税太麻烦,万一英国人又觉得不合适怎么办,所以还是按照英国的办法。这下英国人当然开心了,立即和耆英把160种货物的关税定下来。再在文本时偷梁换柱,把“自主统一关税”,变更成“中国需要和英国商量”。

  商量看起来很客气,但是从此之后,中国就丧失了单方面变更关税的权利。这两件事情之后,变成了《虎门条约》,中国和英国才真正变成了不平等关系。

  清末中英不平等条约,表面是英国人玩把戏,其实是清政府自己挖坑

  表面看,似乎是英国人在玩把戏,利用清政府的无知,哄骗出更多的权利。但是看了具体的过程,其实是清政府自找的结果。道光皇帝和耆英,初衷都是为了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要尽量免除后患。为了争取一点利益,最后却陷入了更严重的后果。

  从这个历史事件中,笔者有一点启发,在自己的认知框架内做判断,其实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一件事情换一个框架处理,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急于去争取眼前的利益,而是让自己的认知框架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唯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红利,做出正确的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