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奥斯卡“最佳赌片”,小人物复仇黑帮老大,主角后来成了九头蛇

奥斯卡“最佳赌片”,小人物复仇黑帮老大,主角后来成了九头蛇
2020年09月28日 14:18 新浪网 作者 大伟爱唠嗑儿

  电影发展了一百多年,花哨的叙事技巧已经成为了影响观赏性的关键。

  尤其是黑色、悬疑电影,好像不用点非线性,闪回,平行交叉手法什么的,作品就会黯然失色。

  那以前的老电影按部就班地讲故事,是不是就彻底与时代脱节,沦为淘汰品了呢?

  1973年上映,在第46届奥斯卡夺下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的《骗中骗》明确说明,就算是讲求悬念和反转的片子,答案也是否定的。

  

  这部在豆瓣获得8.7分的《骗中骗》对犯罪类型片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骗术、赌术从此成为了一种艺术,在犯罪电影中屡见不鲜;

  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搭档的《十一罗汉》系列,十足就是《骗中骗》的豪华升级版;

  1976年香港赌片始祖《赌王大骗局》,当中的复仇、小人物斗大人物的情节,也有着“真赌片始祖”《骗中骗》的影子。以至于后面的《赌神》等片,都多少有些桥段不谋而合。

  乃至《蜘蛛侠:英雄远征》,都有疑似致敬的部分。

  

  伴随着被后世用烂的钢琴曲“The Entertainer”,大卫·S·瓦德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在一开场就贡献了一次教科书式反转。

  视角先一直跟随着一个自以为是的倒霉蛋,等到他发现了真相,观众才一起和他恍然大悟,方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仗义”的金发路人小伙才是故事的主角。

  他叫Johnny Hooker,是一个职业街头骗子。

  这并不是一个正能量的人物,骗子本身就是招人痛恨的,而且Hooker在骗取钱财后,便肆意挥霍。

  可怕的赌瘾,迅速将他的风光全部腐蚀。

  

  饰演他的演员叫罗伯特·雷德福。

  凭借在本片的表现,他拿到了生涯首个奥斯卡影帝提名。

  之后他再也没有得到提名,并不是他演技不够出色,而是因为转型当了导演。到了80年代,他凭借《普通人》斩获小金人,荣膺最佳导演。

  多年以后,在《美国队长2》,他成为了九头蛇的幕后主脑,脸上多了数不清的皱纹,金发却依然迷人。

  

  上帝要让你灭亡,首先会让你疯狂。

  Hooker没有想到,那个倒霉蛋其实是帮黑帮做事的人。

  他动了倒霉蛋,相当于在太岁头上动了刀。

  悲剧的是,他惹到的黑帮老大不是大人有大量的教父Vito Corleone,而是自尊心极强的Doyle Lonnegan。

  Lonnegan决定要杀鸡儆猴,证明任何人都不能在他的地盘捣乱。

  Hooker因此大难临头。

  

  被逼到绝路的Hooker不得不面临选择,要么一辈子当缩头乌龟,躲着Lonnegan的追杀,要么放手一搏,挑战Lonnegan的权威。

  当他选择了后者,悬念便应运而生。

  一个又没钱又没势的小人物,要怎么和一个威风八面的黑帮老大斗争呢?

  

  在2008年逝世,如今已成传奇,集奥斯卡、戛纳、柏林三大影帝头衔于一身的保罗·纽曼,他饰演的Henry Gondorff成为了扭转战局的中枢角色。

  就像《指环王》中,人类得到了甘道夫的帮助那样。

  

  Gondorff用他的资源,找来了一群同行,参与到了对付Lonnegan的行动之中。

  他们发现,Lonnegan喜欢赌博,要保证自己能赢那种。

  只要能利用好赌博这个支点,就可以翘起Lonnegan这座大山。

  接近Lonnegan的关键一战,Gondorff亲自出马,上演了一出“列车赌神”的好戏。

  

  保罗·纽曼在赌桌上的表现,完全可以媲美周润发的赌神。

  和香港八九十年代的赌片不同,导演乔治·罗伊·希尔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表现手法,来营造赌局的紧张气氛。

  这场戏好不好看,重担就落到了保罗·纽曼身上。他成功hold住全场,光用气场和演技,就足以让观众凝神窒息。

  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赌神高进变出一张3。

  所以呢,《骗中骗》堪称是一部“奥斯卡最佳赌片”。

  

  从赌牌到赌马,Gondorff和Hooker设下层层圈套,然而就在即将要把大老虎骗进陷阱的关键时刻,FBI加入战局,令到这场斗争陷入到混乱之中。

  129分钟,7个段落,剧情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神经,不需要激动人心的动作场面,高超复杂的叙事,也能够引人入胜。

  《骗中骗》契合了让电影,本质上说是故事,让故事变得好看的原理。

  

  重要原理之一,是将角色逼入绝境。

  Hooker在开场得到一笔巨款,这一催化事件,具有着多个作用。

  引出故事主线(危机);

  初步塑造角色;

  以及加重角色的悲惨处境。

  掉进地狱很悲惨,一夜之间从天堂掉落到地狱更悲惨。

  Hooker本有机会借着这笔“第一桶金”实现小人物逆袭,只要离开Lonnegan的地盘,一切皆有可能。

  但散漫的性格最终把他打回原形,而惹了Lonnegan,更是令到已经没有了本钱的他雪上加霜。

  

  Lonnegan这边派了杀手追杀,编剧还觉得不够,还加入了警察Snyder这条支线。

  Snyder知道Hooker这小子赚了一笔巨款,又得罪了Lonnegan,乘机勒索。

  无可奈何的Hooker只能采取缓兵之计,却也惹毛了Snyder,埋下了祸根。

  

  Gondorff设局对付Lonnegan需要时间,戏里戏外都是。

  如果整部电影只有这一条线,主角就可以轻松得到喘息的机会。

  主角得到喘息的机会,意味着观众就有了去上厕所的时间。

  不过当杀手和警察这两条支线,一直威胁着Hooker的安危,剧情就变得饱满而精彩了。

  

  重要原理之二,一个强而有力的目标诉求。

  这是绝大多数电影都需要用到的原理,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

  具有复仇情节的电影一般表现得就比较强,角色往往具有着强烈的行动欲望,务必要完成复仇目标为止。

  同时观众也很容易共情于角色,希望角色能够得偿所愿,并为此一直追随到高潮结局。

  

  Hooker对抗Lonnegan的核心动机,不是他身处的绝境,而是他重视的人受到了伤害,他需要展开复仇行动。

  虽然他这个人是并不值得学习,但基于大众总是同情弱者的普世心理,他还是能够赢得共情。

  看着他一步一步把Lonnegan诱进大坑,就好比看着中国足球队从不被看好,到领先世界豪强巴西队。

  那最终的结果自然吸引力十足。

  

  重要原理之三,运用审美情感。

  故事之所以是人类的必需品,是因为故事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而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娱乐工具。

  现实生活中,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往往不能影响你,改变你,有时候电影、小说却可以。

  艺术加工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各种惊奇的事件总是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甚至做出一些个人反思和改变。

  另一方面,观众还希望能在故事中得到精神需要和满足。现实中未能得到伸张的正义,在电影中可以按需实现;生活中看不到的刺激,在电影中可以大行其道。

  

  侠盗故事从古至今都有着迷人魅力,就是因为刺激的同时,还能实现正义。

  Hooker和Gondorff无法用常规渠道制裁黑白两道通吃的Lonnegan,他们只能是“以暴制暴”。

  他们用非法的手段实现正义,好比在钢丝上行走,这也是为什么FBI出现的时候,紧张感会被推到了高点。

  稍有不慎,他们不能实现目标,还会自身难保。

  其实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中途都有着全身而退的理由,尤其是Gondorff,他的复仇欲望并没有Hooker那般强烈,帮Hooker这个忙,是冒着暴露身份被警察发现,或者被Lonnegan反咬一口的风险的。

  但他和其他职业骗子都投身到了正义之中,务必要Lonnegan这个恶霸付出惨痛代价。

  观众也投身了进去,审美情感由此被激发,这就是《骗中骗》从优秀升华成经典的推动力。

  

  Hooker的位置应该比Gondorff更为重要。

  不是因为出场时间更多,而是因为执行正义的过程,赋予了他角色弧光。

  他一开始吊儿郎当,自我感良好,到悲剧发生,他开始陷入痛苦的反思。

  很快,内心的正义感慢慢取代了他的负面能量,成为了满足观众审美情感诉求的存在。

  放弃属于自己应得的报酬,以避免自己的赌瘾再次酿成错误,当这么一个正能量的行为,发生在一个街头骗子的身上,《骗中骗》便完成了它的壮举。

  观众因而相信,正义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