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溥仪把自己辫子给剪了,只因他说了这话,现存故宫博物院

溥仪把自己辫子给剪了,只因他说了这话,现存故宫博物院
2021年09月21日 02:35 新浪网 作者 朵朵奇葩涵菡

  辫子在清朝并不仅仅是辫子而已,而是承载着非常多的含义在里面。在清初,剃发留辫子意味着归顺大清;而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剪掉辫子意味着和大清的决裂。

  

  得益于《清室优待条件》,民国建立之后,溥仪等皇室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里面,过着和以前差不多的生活。在紫禁城还住着一位留着辫子的皇帝,对于遗老遗少们来说,这就意味着一种希望。他们觉得只要有这位皇帝在,凭着大清两百年的深仁厚泽,人心必会思清,最终天与人归,大清还会复辟的。然而,有一天,溥仪突然自己动手剪下了那根极有象征意义的辫子。是谁让溥仪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们来看看对溥仪影响比较大的几个人。

  

  太监张谦和

  溥仪3岁入宫。张谦和是当时养心殿的总管太监,他负责照顾溥仪的生活。他算是溥仪的启蒙老师,教溥仪一些宫中礼仪,教溥仪认字,教溥仪念《三字经》、《百家姓》。在溥仪6岁时,正式到毓庆宫读书之后,每天溥仪起床时,张谦和就站在卧室外把昨天学的功课再念几遍给溥仪听。当然还会陪溥仪玩游戏,看蚂蚁搬家等等。张谦和作为长时间陪伴溥仪的太监,他对溥仪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师傅陈宝琛

  溥仪正式读书之后,隆裕太后就安排了不少老师去教他。在所有的老师里面,和溥仪相处最久,影响最大的是陈宝琛。陈宝琛是福建闽县人,有才子之称,同治年间就中了进士,二十岁点翰林。当时国内的各种局势,溥仪都是从陈宝琛嘴里得知。从某个角度来说,陈宝琛深深地影响了溥仪世界观的形成。

  

  他喜欢对溥仪谈“同光中兴”、“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大清的荣光。面对溥仪,他常说“有王虽小而元子哉”。这原是《尚书》里说周成王的话,用在溥仪身上,大意就是溥仪年龄虽然小,却是天命所归的天子!陈宝琛对民国好感不多,他认为大清的江山还会回到溥仪的手中。他曾对溥仪讲过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看首字,就知道调侃什么了。陈宝琛试图让溥仪相信天命还在大清这里。他对溥仪影响如此深,但很显然,他是不会同意溥仪剪辫子的,更别说建议了。

  

  教师庄士敦

  陈宝琛以前也出过国,也给溥仪讲过一些国外的知识。而洋教师庄士敦的到来,更加拓宽了溥仪的视野,而且在溥仪听来,庄士敦的中国话比陈宝琛福建味的话更容易听懂。庄士敦其实是一个中国通,在入宫之前,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通晓中国历史,热爱中国文化。不久前,他还是英国在威海卫的末代总督。

  

  庄士敦主要作为溥仪的英语老师。教一门语言,总是没有办法隔绝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庄士敦还会给溥仪讲西方的历史文化,讲一战的飞机大炮,让溥仪在宫中装上电话,骑自行车。庄士敦给溥仪带来了以前所不知道的世界。慢慢地,在溥仪眼中,庄士敦的一切都是好的。溥仪甚至因此看见庄士敦身上的自来水笔,而对毛笔宣纸感到自卑。庄士敦在当时溥仪的眼中就是聪明、文明的化身。当有一天,庄士敦讥笑说中国人的辫子像猪尾巴时,溥仪想都没想,就把辫子给剪了,惹得太妃们痛哭,遗老遗少们唉声叹气。受溥仪的影响,紫禁城里几天之内,又有一千多人把辫子给剪了。

  

  溥仪剪下的这根辫子后来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溥仪自从1924年离开紫禁城之后,有几十年都没有去过故宫。20世纪60年代,溥仪进故宫参观时,不知道是否看到了他的辫子,那次他凭门票才进了故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