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筷子为何深受青睐?顺应了古代农耕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筷子为何深受青睐?顺应了古代农耕
2020年09月30日 13:13 新浪网 作者 YOU态度811

  前言

  记得十几年前,姚明去美国打球时,邀请麦迪参加自己的家庭聚会。这位叱咤篮坛的超级巨星,面对筷子可变得难为情了,看着姚明的家人熟练地使用筷子,可他就是始终学不会。

  在姚明的耐心教导下,麦迪终于学会了简单使用筷子的方式,不由感慨一句:“这比打篮球难多了”。

  这段经典的记忆已经随着时间流逝,成为中美篮球的经典瞬间。也让越来越多外国人认识到筷子之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人不用刀叉,反而使用这两根棍子来代替?

  

  中国是世界首个发明刀叉进食的国家

  虽说筷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最早的时候,中国的古人是用刀叉的。是的,没错,用刀叉吃饭正是中国人发明的。从近些年我国出土的古人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刀叉的文物。

  由此可见,中国人使用刀叉的时间,距今已有将近七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石器时代,还没有农耕文化出现时,大部分的食物都是以捕获的猎物为主,如果不用刀叉,单凭筷子,如何能解决这些“坚不可摧”的肉食。

  这些刀叉在历史文献中称之为“匕”,它更像是如今我们使用的汤勺,正是匕的四周布满了尖利的切口。

  当古人捕获猎物时,除了烧烤之外,天冷的时候也想吃口热乎的,于是便将食物加水烹煮,既能吃肉,又能喝汤。而这个匕,就是当时最方便的餐具。

  当然了,我国刀叉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此,随着各个朝代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刀具的运用也在改变。西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发明,大部分刀具都是用青铜制作而成长柄形刀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稳步提高,这时单一的刀具不再满足当时社会饮食的需求,而是将刀和叉分开制作,至此,刀、叉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中国人不仅发明了刀叉,还在各个朝代衍生出各类配套的餐具,元朝时期不仅发明了刀叉,还有专门放置的竹鞘,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用餐工具。

  农业生产作物的发展促使筷子登上餐桌

  为什么刀叉用得好好的,却又改成筷子了呢?其实这和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刀叉已经满足不了中国的饮食发展需求了。

  如果仔细研究,虽然同为叉子,但我国古代所用的叉子和西方国家的叉子还是有所区别的。我国古代所用的大部分是三齿叉,而欧洲所用的是四齿叉,当需要对又大又厚的肉类进行分割时,这些叉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让亲自种地的百姓都始料未及。在各个朝代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半农耕半渔猎的生产方式下,匕、叉以及筷子在同一时间已经产生。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变化,由单一的肉食转变为小米粥或是稻谷时,刀叉几乎无法夹起米粒,而筷子也不能很好地食用小麦粉,于是勺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勺子的使用多集中在贵族之中,因为他们的餐桌会用汤食,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直接用手抓远远比用筷子更为方便。

  

  我国真正在历史记载中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时期,各个朝代对筷子的叫法都不一样,当时称为“梜”,而到了汉朝称为“箸”,直到明朝才开始叫做“筷”

  

《礼记》中记载道:“羹之有菜者用梜(jia),其无菜者不用梜”。

  说明当时吃米饭要用勺子,不能用筷子。而筷子在当时和勺子配合使用。

  最早发明的筷子和现代使用的筷子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当时的筷子长度大约在23厘米左右,不分头尾。传说是姜子牙用两根丝竹发明而成,和现代人使用的一头方,一头圆的筷子外形还是有所区别的。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贵族们开始使用筷子,除了简单操作之外,它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韩非子》记载道:“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说的正是当时的商纣王使用筷子的情形。

  而汉魏隋唐四个朝代一直沿用着筷子的习惯。这时的筷子如同开发了美颜技能般,出现了各种材质制作而成的筷子,如银筷,金筷,甚至还要犀牛角制作而成的筷子。

  从近些年出土的唐朝文物中看到,这时筷子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都是和勺子一起配套使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餐具的使用习惯。北方大部分地方已经种上了小麦,随着而来的小麦加工技术也不断完善。而中国的饮食方式从最初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不仅摒弃笨重的餐具,胡床的引进也让人们的进食方式发生了改变。这时筷子的大量使用更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潮流。

  粮食种类的逐渐丰富起来,除了日常的稻谷和小麦之外,古人还发明了各类面片和汤饼,这时刀叉实在派不上用场了,毕竟这种汤汤水水的玩意,没有筷子是搞不定的。

  另外当时还发明了“水引饼”的吃法,在其《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专门的制作方式。正是在大量食物的演变过程中,筷子逐渐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主角。

  在我国所有朝代中,宋朝的饮食发展可谓百花齐放。随着当时的商业交流越来越频繁,餐饮业也随着发展壮大。宋朝的都城在如今的河南洛阳,这个位于北方的都城,历来以面条为主食。

  餐饮的发展也催生了各类面条的发扬光大,不仅皇帝贵族热衷于面条,就连普通百姓都对面条这种提供热量和淀粉的主食青睐有加。

  

  面条的出现彻底激活了筷子在我国餐桌上的地位。同时,生产者发现,相对于费时费力的刀叉,筷子的制作时间和成本更低,而此时宋朝陶瓷业的迅猛发展,也形成了中国人经典的一手端碗,一手执筷的经典形象。

  筷子走向历史舞台,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面条的出现。正是面条这种带着汤汁又滚烫的食物问世,才让筷子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这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同样有关,面条在当时的不是一种便宜的主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宋朝,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因此用筷子吃面条成为当时生活富足的象征。

  筷子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的筷子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礼仪,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合适的传承者之一。筷子以一双出现,它们共同协调配合完成工作。

  在工作时,要一根动,一根稳住这样才能固定食物,其简单的动与不动之间,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调和的原理。如果硬要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筷子的使用遵循了西方所创的力学的杠杆原理。

  

  你以为筷子只能吃饭用吗,在古人眼里,筷子能做的事可多了。在古代的中医学中,筷子可用来刮痧和按摩,在古时候,人们出远门时,都会在行囊中放上筷子,在野外行走遇到普通的突发事件,筷子的用处随时显现。

  而筷子又非常接地气,如果出门忘了带筷子,随处可用的树根和芦苇,洗干净之后,也成了筷子,它也正符合了中国人简单、务实、低调的行事作风

  在古代,筷子是人们送礼的重要选择。当然这其中所包含的寓意也大不相同,筷子上的图案代表了不同的祝愿和寄托。

  对于新婚夫妇而言,龙凤呈祥的图案,寓意着对双方姻缘的祝愿;而赠送朋友时,可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气节;而赠送带有狮子图案的,则代表着事事平安如意的寓意。

  随着古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温饱之余,对筷子的寓意也格外重视。不少生产制造商也将筷子做到越来越精美,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的吃饭需求,也成为人们送礼的佳品。

  随着筷子登上了餐桌,原来的刀叉只能退居二线,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它们如今只能成为厨房中的烹饪用具,这也应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不少地区,依旧延续着祭拜祖先时要摆上碗筷的习俗。筷子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成为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也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不仅在中国,中国的筷子文化也成为西方国家为之赞叹的文化形式。不少外国人惊讶于无论大人小孩,都能熟练地使用筷子这件事一直想不通。

  人们对筷子的敬重也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少家庭很反对吃饭时将筷子直插入饭中,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指人等等,这似乎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禁忌。

  尤其在长辈面前,关于使用筷子的所蕴含的中华礼仪更要讲究。

  总结

  筷子的使用和刀叉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世界各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已,这些并不影响人们的日常饮食。

  当我们灵活使用手中的筷子时,再看看欧洲人对刀叉的信手拈来。我们只需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万万不可将使用刀叉和筷子来判断阶层的高低,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更是对历史的无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