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2020年02月12日 01:18 新浪网 作者 南叭叭39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果真不假。来到天堂苏州,自然不能不去观赏园林了。园林可是苏州的最大特色。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最著名的园林,全园以水为中心,萦绕着错落有致的假山及精致的庭院建筑,花木并茂。这一江南园林典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远香堂隔水池与东西两个山岛遥遥相望,林荫藤影,倒映池中;鸟鸣声声,如飞珠溅玉,伴花香飘浮。湖、池、涧等不同的景致,闲适、旷远、雅逸,藏着风景诗,藏着山水画。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自古以来,苏州就是富庶之地,商贾云集,才子佳人层出不穷。我所知晓的相关名人有白居易、苏东坡、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吴中四士、当代画家陈逸飞(周庄因他一幅画而享誉世界)、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就是他设计的),名人屐痕处处,留下来的私家园林很多,有拙政园、留园等,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拙政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绕过假山,顿时豁然开朗。只见眼前遍布清幽的小桥流水、精美的亭台楼阁,迎春花、凤仙花、蔷薇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园子里的参天古木枝繁叶茂,我们走在树荫之下,十分凉快!一条条小路蜿蜒曲折,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失去方向。每当我以为已走到小路尽头时,谁知一拐,却又发现了一处新天地,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信步园中,楼亭深深深几许,又藏着几多的古意?这里不就是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的中国四大名园之首的拙政园么伍?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文人园林是一种讲究主题的艺术品。江南是水乡,苏州是水城,而拙政园所突出的主题,便是水。水,在拙政园的中部占据着三分之一的面积,而且,十之八九的建筑物都是与水为邻。当然,东部的一湾清流,中部的碧水环山,西部的天光云影,都围绕着水的主题,形成了因水成园的特色。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远香堂西面的倚玉轩与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连同北面的荷风四面亭三足鼎立,不管站在哪里,都可随势赏景。细看中,会发现倚玉轩有一曲水湾,恰到好处地深入南部居宅文。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苏州园林,亭阁别致,山水秀丽,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至于花墙,亭阁檐廊,镂空雕刻的图案,树木的俯仰生姿,阶砌璃瓦,假山池沼更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致错落有叙,富有层次。一切美景尽收眼底。我对她产生了莫大的喜爱,爱她的山清水秀,爱她的温柔典雅,爱她的花鸟鱼游。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在园子里转来转去,欢快地追逐着园子的每一个细节。走累了,我便在与谁同坐轩里,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儿,靠着栏柱眯着眼舒心地小睡一会儿。此时,树静花幽,整个园林仿佛浮于水面,我仿佛浮于水面,周围的一切似乎软绵绵的,思绪也有些缥渺,不久,竟不知不觉地徜徉于梦境。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作为拙政园的一种主题形象,打自露出圆圆的嫩叶,直到开放出娇艳欲滴的千花万朵,拙政园的荷花,始终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即使到了花残叶败,它也依旧诗意盎然,让人回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苏州园林是江南的灵秀,小巧玲珑,景色布局精致,风格独特,虽然小巧,但却极富内涵,虽无南京的大厦林立,却能让人看到苏州未来的发展,整个城市规划的有形有色,特别是道路两旁的绿化,行走在苏州的人行道上,让人赏心悦目,舒胸润肺。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拙政园不管你是俯视或者是仰视,从左边观赏或者从右边观赏都是一幅画,人如画中游,这就是我眼里的拙政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仿佛有些宿命,潘陶之后,有类似命运遭遇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躬耕田园捕鱼放羊的农牧生活。毕竟他们骨子里并不是农民,他们是痛苦的清醒者,和以酒买醉的同类相比,他们只不过把心思放到了草木之上。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拙政园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真是一座古典、幽静、充满文化气息的经典园林,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为何可以成为私家园林的精品

  走出这座园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的远非一座园林这么简单。他留下的,更多的是值得今人学习与欣赏的古典建筑美学与宝贵的人文底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