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2020年05月22日 10:28 新浪网 作者 孤枕人若南

  曾几何时,博物馆还是“老学究”和搞学问的人才会去的地方,即使普通人偶尔去逛逛,也只是为了拍照和发圈。

  但如今,尤其这几年,加挂了科技、新潮、呆萌甚至还有一点俏皮的它,却逐渐成为了城市里的热门之地,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全国十几家顶尖博物馆先后活络起来,似乎拉开了博物馆的新时代。关键是在年轻人之间也开始流行起了“博物馆热”。

  曾经那个“养在深闺”待人识的博物馆,如今似乎终于“活起来了”。

  但在博物馆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外界也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认为博物馆的“年轻化”失却了其文化的高级性。另一方则认为,博物馆这样做接地气,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进而热爱它、传承它。

  一直以来都很喜爱去逛博物馆,也爱看陈丹青在美术馆讲解的《局部》,但在喜爱之外,也开始想要弄明白一些问题。

  博物馆被创建以来的真正使命是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博物馆如此努力,但它的前进是否吻合其价值?还有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

  博物馆若仅是朝着科技、体验、和娱乐上发展,当人们失却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之后,人们还会对它充满敬重吗?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处地方,能够让你在一瞬间既能见证到人类智慧的高级,也能让你惊见到人类生命的渺小,那这个地方,一定是博物馆。

  “博物馆”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博物馆在西方仅是“珍藏室”而已,只有贵族和学者才有资格进入。但后来,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过去仅供宫廷和封建贵族赏悦的珍藏室,终于转化成为今日意义上的,面向平民大众的博物馆。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馆被转化之后,其使命也随之而变。

  它在一个国家里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文物展示,而是承担起一个精神上的“武道场”责任,连接起本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博物馆可以起到教育公众和启迪国家的作用。

  后来,这个概念被我国博物馆之父张謇意识到,1905年他秉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此开启了中国博物馆史教育的先河。

  博物館的日子……

  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博物馆的使命和呈现方式便一直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从最早作为贵族的“珍藏室”,到成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再到近几十年来,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虚拟空间……

  博物馆,这个集合了世界各个角落人类文明的古老形式,不仅是一个立体的自由审美现场,更是一个冥想之地,能起到教育与点化的作用,让人们重新审视人类过往的一切发生以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曾经,博物馆离我们如此之远,但现在,它又离我们如此之近。

  究其原因,就是如今的博物馆,正在变得努力与大众对话。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近几年的博物馆,都在不断褪去自己身上的标签,“去神秘化”,主动融入大众。

  先有故宫淘宝出品的各种俏皮或呆萌文创产品,如龙袍手机壳,故宫彩妆等,尽管褒贬不一,但打破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

  后有为了迎合国民的吐槽风向,将文物们纷纷拟人化。如将太阳神鸟金箔比喻成美瞳;把三星堆青铜人像自黑成奥特曼;甲骨文宣传语变成了:因为刻骨,所以铭心;以及让兵马俑跳起了抖音爆红的海草舞。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顶尖博物馆都参与了跨界合作,与影视、综艺合作,频繁的出现在年轻人的视线之中。

  2016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博物馆背后的人,以及其鲜活的生活性。

  央视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通过明星守护人、“前世今生”舞台剧的形式,吸引了众多“90后”、“00后”,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2。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假如国宝会说话》,以现代人喜欢的短视频形式,每集只花5分钟介绍一件文物,且语言轻松平实,宣传海报更是摸准了社交刷屏的high点,获得9.5豆瓣评分。

  还有故宫和腾讯联合举办《古画会唱歌》音乐创作大赛,鼓励年轻人以音乐创作重新演绎千年古画。易烊千玺根据《千里江山图》创作的《丹青千里》,火爆一时。

  博物馆的这一系列跨界合作,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固有印象,它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博物馆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当疫情发生后,博物馆更是利用时机,第一时间就推出了“云展览”概念活动,先有“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上线社交平台,后有九大博物馆联合在抖音上举办了“云游”观展。由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证古译今——甲骨文文化展”直播,更是在开播当晚就获得了11万以上的点赞量。故宫直播时,社交网站还迅速出现了“百万人故宫云赏花”的话题。

  博物馆近些年的一系列操作,让它开始有可能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敬重之外,还多了很多好奇和新鲜感。

  但换个角度思考,当博物馆靠着科技、体验感、娱乐等因素越来越成为“潮流之地”时,它也是处于一种迎合大众的状态,这样的迎合,虽为它带来了流量和粉丝。但是接下来呢?博物馆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似乎还未被触及。

  博物馆,作为一个可以呈现国家文化脉络的场域,该对国家、对公众承担起怎样的文化使命呢?如今,博物馆开始试着走进大众,或许只是完成了前进的第一步。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今日的博物馆,虽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喜爱,但于其自身价值而言,还有一层隔膜未打破,而意识到并打破这层隔膜,或许才是博物馆真正的变革。

  博物馆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我国现有的博物馆概念和运营方式都是西式的,就连今日大火的文创也是沿袭着西方设计中‘衍生品’的思维。但东西方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虽然故宫文创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做到了文化的被消费,但是却也造成了文化的降维。

  博物馆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呢?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

  因为学别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只有做自己,才能超越别人。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大IP,他的背后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活力。博物馆的使命,更应该是引领中国文化,激发中国文化的活性,就像安藤忠雄所说: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来,我们需要创意。而博物馆恰巧就是架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桥梁。

  国际博物馆协会曾这样定义博物馆: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我想,或许这也是博物馆第一次被张謇引进中国时,所希望被赋予的使命感。

  博物館的日子……

  如今的博物馆,可能仅仅是激发起了自己的“生命活力”。但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应该激发起的,是自己文化基因里的“文化活性”。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曾做过一件小事,事虽小,但折射出来的思想却恰好承载了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

  博物館的日子……

  他们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入口处会给每位参观者提供一个空白的本子和一支铅笔,鼓励人们用心观看而不是镜头,提倡用手抄录或是写生而不是签到式的游览。这样细微的小举动,却能帮助人们意识到,当今海量信息充斥的时代,虽然让我们的获得极其容易,但铭记却是奢谈。参观者意识到漫无目的地到来和不知所云地离开,从来都不是任何一间博物馆的初衷。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行为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了:或许博物馆的价值其实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

  博物館的日子……

  博物館的日子……

  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一段话:试想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一天,博物馆里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当惶恐的人群再次面对玻璃橱窗展柜中的老祖宗前后几亿年里曾走过的印迹,我不知道人类是否会对博物馆的使命和意义怀有些许不同的感受。

  博物馆被称为是人类最后的安睡之地。多么希望,我们的博物馆在走在社会前沿的同时,也能成为我们文化的指路明灯,成为一盏在茫茫海岸线上,发着幽微光明的灯塔,告诉我们何为正途。 11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