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俄罗斯钢铁城市:二战时涌入60万青年,年产5亿吨生铁

俄罗斯钢铁城市:二战时涌入60万青年,年产5亿吨生铁
2020年11月17日 10:03 新浪网 作者 我名叫大空翼卷卷

  二战系列丛书《反攻柏林》中曾写到:“成千上万辆苏制坦克和装甲车,浩浩荡荡地向柏林开去”,可想而知,数万辆苏联坦克起到了二战的决胜作用,甚至在冷战时代也是对手最忌惮的力量。

  而这些“钢铁洪流”的背后,是60多万青年的默默付出,曾创下年产上亿吨军用钢铁的记录,也因此创立了苏联第一座“钢铁城市”--马格尼托格尔斯克(下称马格尼城),乃至现在也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

  

  

  马格尼城创立于1743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在叶卡捷琳堡400公里外的边界处设立奥伦堡阵线,马格尼城的前身就是其中的一座要塞。几年后,两个矿主在要塞附近发现了铁矿石,于是向女皇请愿开采并起名为“磁石山”,据说因指南针受磁场影响经常失灵而得名,当时最高年产也就5万吨生铁。

  随着二战迹象愈加明显,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将马格尼城列为大后方钢铁生产基地,邀请两队美国专家前来设计工业与城市蓝本,对标当时最先进的美国工业中心加里和匹兹堡。虽说这是美苏第一次工业合作,但很快就产生分歧,因为美方工程师考虑的是长期影响,而苏联更在意的是产能。

  

  

  在美方设计思路中,马格尼城应遵循线性城市设计,即各个厂房与居住区平行设立,中间以绿化带和公路相隔,既能保障生产进度,也能减少工人通勤时间。但苏联却认为此举会大大减缓产能,执意将厂房与住宅区分别设立,不欢而散后,苏联工程师在设计基础上扩大了足足四倍面积,使得第一年钢铁产量就超过400万吨,1930年以千万吨产能位列世界第二。

  

  

  虽说产量迅速提高,但苏联却对虎视眈眈的德国不敢掉以轻心,在进度和供应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先后分三批号召全苏青年前来马格尼城参与建设,其中第二批20万人专门负责修建厂房与住宅区(据说部分来自古拉格集中营),第三批40万人则分散在车里雅宾斯克至哈萨克边境之间全力挖掘矿石。60多万青年涌入马格尼城,以冻死一万多人的代价,最终创造了巅峰期年产上亿吨的产量。(更恐怖的是2005年,仅生铁就冶炼了超过5亿吨,而2018年中国生铁的年产量也才7.71亿吨)。

  当时的美方设计师劳尔对比表示:成绩是很耀眼,但最终会不可收拾。

  

  

  马格尼城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钢铁铸成的雕塑,一名钢铁工人将宝剑转交给士兵,高高举起的姿势意喻卫国之心不可动摇。这座雕塑在战后被改名为“二战贡献纪念碑”,据说纪念碑下埋有数百具钢铁工人的尸骨。

  美国设计师劳尔的判断在当时是毫无意义的“谎言”,但现阶段的马格尼俄罗斯人却不再这么认为,因为2015年的联合国环保报告中,首次出现“马格尼城仅10%的新生儿完全健康”以及“工业废气、废料污染超标分别是70倍和58倍,以及饮用水污染15倍”等等内容。

  

  

  与“严防死守”的诺里尔斯克比起来,马格尼城并没有那么多限制,莫斯科海关也只问了一句“为什么想去马格尼旅行”,得到回答“旅游作者就要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后就很干脆的放行了。

  从莫斯科飞过去也就两个小时左右,机场出来前往市区的路上会经过一条铁路,妮萨琳说这就是当年运输军用钢铁的唯一铁路,虽说马格尼已经是大后方,但铁路仍然遭遇了无数次轰炸,如今主要使用路段在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逢单日也会有火车在莫斯科和马格尼之间来往,但全程需要50个小时。

  

  

  马格尼城区面积大概有10平方公里左右,总人口约40万,与飞机上俯视城区略有不同的是,这座城市的污染貌似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尤其是雪后的空气,居然还有一丝丝甜腻的感觉。

  然而,妮萨琳却丝毫不给面子的揭穿了我的幻想:那是钢铁出炉时的气味,经过低温和氧气溶解后初闻甜腻,其实是有毒气体。

  

  由于马格尼城不是旅游城市,而且是冬季淡季期间,仅有的战争和钢铁两座博物馆都没有开放,但工作人员还是很热心的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后院停着的几辆坦克。据说这款坦克(没记住型号)100%采用了马格尼军用钢材,是继苏联4个型号、俄罗斯7个型号后的第12款坦克,第一第二辆组装车型就被陈列在马格尼城,准备在2020年中对外展示,而我,是第一个参观的外国游客。

  

  另一个主要的参观点是伊丽莎白女皇建立的“三位一体教堂”,实际上,女皇时期的主体是木制的,经过4次翻建后才有了如今的规模。由于不是礼拜日也不是开放日,我们没能一睹堂内风采,在飞雪中草草拍了一张就带着遗憾离开了。

  

  

  在妮萨琳的努力下,我们成功得到进入炼钢厂参观的批准,但出于安全考虑只能在核心区百米外拍摄,与德国炼钢厂的高端设备比起来,马格尼7大厂区基本都是上个世纪的落后设备,但胜在原材料十分充足,早期的燃料要从2000公里外的马加丹油田运来,如今附近的新西伯利亚就有足够的原油与煤炭,因而产量不降反增。

  

  

  参观的第二个厂房是土耳其投资占股40%的热剪生产线,年产能在1200万吨以上,作为交换,俄罗斯也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建了一座年产250万吨钢铁的冷剪生产线。简单说就是,土耳其可以得到40%的粗钢和生铁,而俄罗斯则拥有一座更便于对外出口的军用钢铁厂,据说是十多个出口型号的飞机和装甲车唯一指定的配件来源地。

  

  

  从游客角度出发,我最后还是选择住到市郊,除了性价比考虑外,也有体验当地人生活的原因。妮萨琳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找到了里格村的一户“农家乐”,每天包吃住人均也就1500卢布,合人民币大约13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农家乐”不是我们所谓的那种农家旅社,而是有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

  

  

  我们入住的这家男主人叫宾塔雷杰夫,在冶炼厂任职文书,专门负责发放文件以及招待外宾等等,当天恰好不在,女主人带着铲子来村口接我们的时候,腼腆的笑着说:昨晚一场大雪,今天不铲的话,明天就铲不动了。

  按照气象台公布的温度,晚上会降温到零下25℃,如果西伯利亚冷湿气流不停,晚上还会有一场大雪,院子里男主人的车已经被雪盖住了三分之一。

  

  

  吃晚饭前,男主人的父亲很热情地拉着我们看他亲手腌制的黄瓜,据说一家四口一个冬天要吃掉200多公斤的腌制蔬菜,各种玻璃瓶都被利用起来,剩余最多的是黄瓜,土豆、白菜和大部分西红柿已经吃的所剩无几了。

  从生活角度看马格尼城,虽说收入不高,人均月薪基本在3-4万卢布之间,但当地的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每个季度都有粮油米面免费供应,冬天还有200升汽油以及棉衣等等物资发放,或许,这才是马格尼城至今仍有40万人口的主要原因。

  

  

  在马格尼城生活,绝大多数人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在厂区工作的人一般会把家人安顿在郊外,因为那里空气更好,与妮萨琳试了一下果真如此,在城区根本就看不到“钢铁城市”的轮廓,就连巨大的雕像也只能看到一点点影子,而在郊区看厂房就清晰了很多,也难怪多数人口都分布在郊外。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好写,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点赞和收藏,也欢迎您的评论与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