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2019年08月22日 18:30 新浪网 作者 壹号公司

  1998年,资本大鳄索罗斯的目光,投向了香江两岸的东方明珠。在此之前,索罗斯早已在全球大杀特杀。

  1992年,索罗斯首次出手狙击英镑,击垮英格兰银行,拿下第一滴血。旗下量子基金名声大振,索罗斯净赚10亿美元。

  1994年,他成功狙击墨西哥比索,使整个墨西哥金融体系倒退了5年。

  1997年,在东南亚各国沉浸在资本盛宴中时,索罗斯在瞬息之间攻陷泰国,仅当天泰铢兑美元汇率就暴挫逾17%。随后索罗斯转头攻击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与泰国经济连带较深的国家,东南亚乱成了一锅粥。

  到了1998年,在亚洲实现四杀的索罗斯将目光对准了亚洲金融中心香港,企图做空港币。之后,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集团和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爆发了一场空前惨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

  这一经典战役,也成为现代金融史上,最激动人心和波澜壮阔的一页。

  1997年7月中旬,1998年1月和5月,港币三次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港币汇率受到冲击,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4000多点,市场极度恐慌。西方舆论戏称,香港已经成为国际投机家的提款机。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据香港金融局官员分析,在连番攻击之下,香港已经“大势已去”,如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将很快直线暴跌到4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将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

  经过香港政府决定,与其让香港人民的财富落入投机家手中,还不如政府入市,调用外汇储备,放手一搏。

  从1998年8月14日到8月28日,双方拉扯两周鏖战,最终港府宣布击败了国际炒家,保卫了香港,在最激烈的时候,15分钟内成交额即达19亿港元,在收市前的15分钟,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成交额高达82亿港元!状态之惨烈,令场上所有交易员都目瞪口呆。

  港府这一战,保住了香港人的尊严,也再一次巩固了香港的金融地位,回首过往,香港的金融业早已发展几十年。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从金融体系的演变规律看,一个金融中心的发展,一般并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银行主导阶段经济腹地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依靠银行融资。

  二是资本市场主导阶段经济腹地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及信誉,开始寻求上市,利用股市、债市集资。

  三是证券化阶段经济腹地已累积了较多财富,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需求增加,企业更倚重证券化手段来加速资金运转,从事资产并购及业务重组,而香港无疑验证了这条道路。

  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欧洲商人便把香港作为他们与远动贸易的中转基地。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贸易洋行在远东地区的贸易活动日趋活跃,刺激了汇兑与结算需求,并带动了银行、保险、会计、以及法律等相关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

  1842年后,一批来自英国的银行相续到香港开设分行机构,第一家进入香港的银行是总部在伦敦的东方银行、接着是有利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巴黎贴现银行。

  186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立,成为香港首家本地注册银行。

  那时港英政府对香港银行业经营基本上是放任自由,没有什么管制。

  香港到1851年才有自己的法定流通货币,由东方银行作为发钞特许银行发行,后来有利、渣打及汇丰也加入成为特许发钞行。香港由商业银行发钞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汇丰作为第一家由一批有很强实力的英资洋行合资开设的本地注册银行,一幵始便享有特殊地位。

  1866年港英政府专门为汇经营通过一个法案一一《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条例》,获准汇丰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并授权该行发行香港钞票。自此,汇丰享有的一些特权,包括作为政府的银行、总部大厦(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中号)的海景不可被阻挡等,一直沿用至今。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到1865年汇丰银行创立时,香港已有正规银行家,除了一家是法资外,其余均为英资银行。

  1866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令香港银行业发生了一次较大重组,十一家银行中的其中六家因受到母行出问题的拖累而倒闭,这是香港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较大的银行危机。

  幸存下来的东方、有利、渣打、巴黎贴现及汇丰家银行成为了香港银行的雏形。

  香港银行业的早期发展显示,香港金融业一开始便被英资银行所把持和垄断,充当外资金融机构在远东地区的营运与管理基地,这一功能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前后,东亚地区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不同国家的外资银行进入香港经营,香港的银行业发展趋向多元化,来源更加国际化。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一大批新的外资银行进入香港建立分支机构。

  与此同时,香港和内地华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华资银行的兴起带来机会。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香港的股票市场已有很长历史。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已有股票买卖活动,而后香港经纪协会成立,开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

  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是亚太区较早拥有股市的金融中心。随后,第二家股票交易所成立,取名香港证券经纪协会。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证券交易生意日趋兴旺,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幵业。

  香港先后成立了远东、金银及九龙三家证券交易所,形成“四会”并存局面。

  一个城市拥有四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为罕见,而且也带来行政与监管上的困难。在香港政府的推动下,四家交易所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合并重组。

  后来形成了港交所,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

  股市的发展也与银行业类似,在相当长时间内均没有正式法规的监管。

  七十年代初股市随经济起飞而进入疯狂年代,恒生指数从1969年1月份的107点持续上涨至1973年3月的1775点,四年期间上涨了十六倍,PE值升至四十四倍。

  最初,大多数香港民众听到“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在股市赚大钱”的传言后,还处在观望怀疑状态。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但随后,香港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看见,进入香港股市的股民的腰包一夜之间飞速变鼓,于是民众便开始疯狂地投身股市。只要有新股上市,便迅速被抢购一空。

  一时间,“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快,香港股市就进入了集体痴狂状态。从富商巨贾到雇工女佣,几乎每个人都加入了炒股大军。

  1973年3月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股民来说确实“大奇迹日”。因为市场的过度炒作,恒生指数飙升到了1774.96的历史高点,单日成交量到了6.19亿!赚鼓了腰包的香港股民们一片欢呼。

  在如此大的泡沫之下,大跌终于来临。香港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而股民并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要时间,冻结大量置地的股份造成市场假象,曾经由12元,炒至历史新高67元。

  在此狂热时期,企业及银行普遍参与股票市场的投机买卖,内幕交易十分普遍。

  而后在全球爆发石油危机等事件影响下,股市泡沫破灭,恒生指数开始大幅调整,至1974年12月跌至150点,在短短一年九个月间的累计跌幅达92%。

  此记录至今仍然是全球股灾之最。

  这段历史在香港电视剧《大时代》也被原封不动的展现了出来。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1992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TVB)出品了25周年台庆剧——《大时代》,这部剧情横跨近三十年的“商战时装剧”,在2015年重播时,打破了凌晨黄金时段的收视纪录,以证其“经典”之名不虚。

  1992年10月,《大时代》首播时,香港股市恰巧遭遇暴跌,自此,“丁蟹效应”一词不胫而走,凡是郑少秋参演的电视剧、综艺节目上映,股票的跌幅都会被股民以“丁蟹效应”归因,这一“规律”也被许多网民奉为金科玉律。

  这无不是在表现,那个年代香港股市的狂热。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如果前面代表着香港金融的前两个阶段,那么目前香港金融正处于第三阶段。

  通过梳理上世纪香港主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香港长期贯彻最低限度干预市场的治理原则。

  从殖民地早期的自由经济管制理念,政府仅充当“守夜人”角色,到经济腾飞时期的“积极不干预原则”,政府充当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政府始终坚持市场主导地位,采取最低限度的市场干预行为。

  第二,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演进过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

  从殖民地时期的自由港,以转口贸易为经济支柱,到人口膨胀时期向加工贸易转型,从加工贸易产业向以设计、研发为产业链核心的制造业转型,再到制造业北上迁移,本土重点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最后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地缘政治和外部经济环境均为香港提供了转型所必需的市场需求。

  更确切的说,香港均把握住有利的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因素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奠定香港的实体经济基础,并稳步渐进地实现资本积累。

  郑少秋死了三个“儿子”,也没救活香港股市,别慌技术性调整

  第三,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从早期殖民地政府实行放任自由的管治理念开始,香港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政策真空”状态,依靠行业自律,维持着脆弱的市场秩序。直到人口激增引起的市场乱局,再到后来相继爆发的银行业危机和股市崩盘,港英政府才意识到以法治来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措施以及执法高效的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秩序得以重构,金融体系漏洞得以修复,保证国际金融中心稳定运行的金融体系根基更加牢固。

  如果说上海将发展成为一个主要为本国经济及居民提供服务,及超大型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的“纽约”。

  那么香港将是一个主要为非居民服务的以经营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为主的精品型国际化金融中心,是东方的“瑞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