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山国鼎盛时有多强?击垮燕国,让周天子封王,赵武灵王寝食难安

中山国鼎盛时有多强?击垮燕国,让周天子封王,赵武灵王寝食难安
2020年08月09日 11:02 新浪网 作者 岩哥侃车蛋糕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代到来,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产生了齐楚秦魏赵燕韩七个强国,被后世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随时都有被灭的可能,而地处燕南赵北的中山国,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一度强大起来。

  鼎盛时期的中山国,曾经击垮燕国,拓地数百里,让周天子册封为王,让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寝食难安。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度?我们一起揭开中山国神秘的面纱。

  经历“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中山国

  三家分晋后,魏国在魏文侯魏斯的带领下,重用贤才,率先进行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魏国四处征伐,开疆拓土,春秋时期被晋国压制的中山国,成为魏国的下一个目标。

  中山武公去世后,新继任的中山桓公年纪尚小,魏文侯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派遣乐羊统率大军,借道赵国向中山发起进攻。

  君幼国小实力有限的中山国,怎么打得过当时实力强大的魏国?中山人虽然经过三年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被魏国所灭。

  魏文侯欲残中山。常庄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复立也。”——《战国策》

  

  但是二十年后,中原风云突变,魏国霸主地位动摇,蛰伏已久的中山桓公明白,复国的机会来了,他带领着中山人掀起反抗魏国统治的斗争。

  魏国忙于中原争霸战争,无暇北顾,中山人成功实现复国的愿望。

  有过亡国之痛的中山桓公,更加明白如何建设复国后的中山国,让中山国迅速强大起来,才能避免被再次灭亡的悲剧。

  复国后的中山桓公,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新的都城——灵寿,并在边境修起长城,提高中山国的防御能力。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

  桓公重视农业发展,向中原列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为中山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饱经磨难的中山国,实现了“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开始了迅速崛起。

  

  迅速崛起的中山国,实现称王

  中山桓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白狄建立起的中山迅速融入华夏文明。中山国经过桓公、成公两代人的发展,在中山王舋时期,实力达到巅峰。

  强大起来的中山国,得到其他诸侯的注意。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一项倡议,希望千乘之国的中山国,能与万乘之国的韩、赵、燕结成联盟,并一起称王,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和齐国。这一倡议离不开中山国的实力。

  当齐国得知一直依附齐国的中山国要称王,曾经的小弟要与自己平起平坐,而且还要和对手结成联盟,齐王大怒。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主,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战国策》

  

  不过,中山谋臣张登,说服了齐王:“如果齐国不让中山国称王,实际上是把中山国向赵、魏那边赶;齐国不如同意中山称王,继续保持与中山的友好关系,让赵、魏和中山对立。”齐王被说服,同意了中山称王。

  齐王难道仅仅因为中山谋臣的几句话就转变态度吗?其实,主要还是中山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虽非万乘,亦有9千乘,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间重要的砝码,直接影响着几大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成为诸侯们争相拉拢的对象。

  中山国不同于其他诸侯国,因为中山是由白狄后裔建立的国家,一直不被华夏文明的周王室和诸侯们所认同,其地位还不如早期的秦国。

  中山国得到其他诸侯的支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南面称王,等于得到了中原文明的承认。一方面说明中山国主动学习中原文化、融合到华夏文明中;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中山国自身的实力。

  击垮燕国,让赵武灵王寝食难安

  称王后的中山国,不满足于称王的称号,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即位,任用子之为相,并把燕国所有事务全都交给子之。四年以后,竟然把国君之位让给子之,自己却跪拜称臣。

  这一违背常理的事件,让哙的太子非常恼火。子之即位不久,燕国大乱,中山王舋终于看到对外扩张的机会。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於子之。——《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国大乱后,齐国趁机进攻燕国。中山王舋也以“正君臣之位”为名,派相帮司马赒(司马迁所说的司马熹)率领中山大军讨伐燕国。

  因为燕国内部大乱,再加上和齐国联手,中山大军很快就大获全胜,中山拓地数百里,版图得到极大扩张,国力进一步上升。

  中山国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插进赵国版图,把赵国拦腰折断,南北不相连,中山国的迅速崛起,更是让赵国的赵武灵王寝食难安。

  如果说中山国原来对赵国只是一种隐患,那么伐燕之后的中山国,则是赵国的腹心之患,成为赵国实实在在的威胁。

  

  铸鼎刻功,鼎盛一时

  进入战国时期,作为千乘小国的中山国,能够打败万乘之国的燕国,这是战国时代少有的事情。司马赒伐燕归来,中山王舋特意到灵寿城外亲自迎接。

  伐燕的胜利让中山王舋志得意满,他打算把中山人的这种荣耀永久的记录下来。于是,中山王舋让相邦司马赒亲自主持,铸造青铜大鼎。

  鼎,在夏商周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国家和权力,周王朝的九鼎,更是象征着天下九州。楚王问鼎中原,秦武王举鼎,都是对最高权力的挑战。

  中山王舋把从燕国缴获的兵器铸成国之重器,其目的不言而喻。铸鼎,对当时的中山国来说,意义非凡。

  

  青铜大鼎铸造完成后,中山王舋命人在鼎上铭刻文字,记录中山人伐燕胜利的荣耀和功绩,并把中山家族的谱系铭刻在青铜大鼎上,对中山人世代国君歌功颂德。对伐燕功不可没的相邦司马赒,也被铭刻在大鼎上,流传后世。

  中山王铁足铜鼎的铭文说:“今吾老赒,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俘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

  伐燕的胜利,让中原各大国纷纷刮目相看,周天子派人前来祝贺,各诸侯大国也纷纷递来国书,曾经被人鄙夷的中山国,瞬间成为众人瞩目的国度。

  

  作为一个由外族白狄建立的千乘之国中山国,能在群雄环伺、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战国时代成功复国,并一度战胜周边的万乘之国,拓地数百里,实属不易。这其中,离不开中山国对先进的华夏文明的学习。

  《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

  正是积极的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积极吸纳中原各国的人才(如相邦司马赒,几朝元老,对中山国的强盛功不可没),中山国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碰撞的战国时代,与战国七雄并驾齐驱,被不少历史学者称为战国第八雄。

  你们认为中山国配得上战国第八雄称号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