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2020年01月22日 19:52 新浪网 作者 新生活爆料

  (编者按:本文仍是“胶东年味记忆”话题系列,这次的讲述者叫做盖霄峰,他是一位来自莱阳农村的“80后”,虽然很早就在城里工作定居,但一直坚持回老家过年。提到老家的年,他深有感慨,下面就听听他的讲述。)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姜疃镇在地图上的位置示意)

  以下是正文——

  我出生在1982年,老家是莱阳市南乡的姜疃村。对比父辈人,我童年时期的条件已经改善不少,但其实还度过一段艰苦的时候,记得小学放学饿了时候,玉米饼子沾着猪大油吃,就已经是美味。因此,那时尤其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肉菜,好穿的新衣服,还有奶奶给的五角压岁钱。

  年的感觉是从腊月就开始的,过了腊八,大集上开始有卖对子、福字、天章(门签)、香烛、灶门头、鞭炮等等 ,大人们忙着采购 ,孩子们放寒假之后也都出来凑热闹。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当时赶集,我最挂念的就是小鞭炮,父亲买的小鞭炮100响的,不“噶实”(方言:舍得)一下放完,都拆开一个一个放。到了大年三十这天,莱阳南乡中午饭就是吃隔年菜,家家户户蒸米饭(大黄米)加猪排骨、粉条、豆腐、猪血、白菜,炖好了,浇在米饭上,真的就是这一个菜,每年都这样。我问问我妈,我妈说老辈传下来的,除夕这天中午就吃这个 ,不过真的挺好吃的,炖排骨加菜米饭喷香。很多长辈都说:“平时做这个菜吃这没感觉,只有过年这天吃这个菜才有年味。”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吃罢午饭 我们小孩照例就是玩,大人们忙着摆供桌,讲究的人家摆上猪头、鲤鱼(都张嘴活的)和整只的鸡,再加上黄米饭、白菜、糕点,摆得满满一桌子。然后,家里的长辈请出宗谱挂画竹子,院子也摆上贡品。有的人家,除夕下午要去祖莹上坟请祖先回来过年。

  年三十的下午,妇女们通常在家剁菜包饺子,等着晚上迎年。下午4点左右,村里就陆陆续续开始有放鞭炮的了, 年真的来了,我妈每年都叨咕,这些人这个点就吃饭了吗?怎么这么早办?心里开始发急了,迎年是先放鞭炮后吃饺子 ,年初二下午送年是先吃饺子,再放鞭,先放鞭说明人家已经开始要吃年夜饭了。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我们家中规中矩,一般正常就是5点半发纸,放完鞭炮我和我哥先问爸妈过年好,6点开始吃饭。6点半左右吃完饭小孩子最盼望的拜年仪式就开始了,先去自己的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奶奶会给5毛钱或者一块钱压岁钱, 然后再去大爹大妈姆家拜年。父亲的亲兄弟几个子侄们也互相拜年,胡同的人开始多了,大人们在胡同看见了也互相问过年好发财之类的吉祥话, 我们这支人从我记事起就是晚上8点左右未出五服的互相拜年。第二天早晨(大年初一)再去一大宗支的人家拜年。小孩子们可高兴了,家家都给糖吃,男孩子们过年这天不论大小,都当大爷们看待,8点左右拜完年就着急回来看春节晚会了,回家后赶紧掏出战利品,数数拜年糖攒了多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缺糖果吃了 ,但是小时候真的很珍贵,特别是要到好吃的酒心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一位莱阳农村“80后”的过年记忆:吃隔年菜,攒拜年糖

  (从莱阳城区向南,跨过韩格庄大桥,就进入姜疃镇地界)

  有的地方是:除夕子时守岁,发纸放鞭炮,凌晨拜年,我们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没有这个风俗,看完春节晚会睡觉 ,初一早晨7点起来还要拜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年味慢慢淡了,每年去拜年,炕上坐的长辈老奶奶们,一年少一个,慢慢的都走了,而我也长大了。

  不过, 我的孩子现在还是盼望着去老家过年,等拜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去要糖,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