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2020年01月19日 08:06 新浪网 作者 麟麒说历史

  从古至今,法律都是冷酷严明的存在,一旦触碰到了法律,无论你逃到哪里都会被国家行政部门逮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现代社会犯了罪,根据一张身份证就能锁定你所在的位置,而在古代,科技与交通都不像现代这么发达,古人是如何逮捕嫌犯的呢?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在影视剧中,官府在抓捕嫌犯时,通常会在各大城墙上张贴一张“通缉令”,也叫“画影图形”。事实上,正史关于“通缉令”的记载寥寥无几,准确来说只有两次,第一次记载是在《明史·黄绾传》,山西大同发生兵变,礼部侍郎黄绾签发了画像通缉令“绾复图形购首恶数人”。第二次是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河北大名流氓段文经造反劫狱,清政府“将段文经画影图形,到处悬挂。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其实,“通缉令”并非在每个朝代都有,至少在东汉之前一定没有。“通缉令”主要依托于纸张对人物进行素描画像,若是在竹简上画素描,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在纸张出现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通缉令。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至于“通缉令”,除了在时间上存在争议之外,在功效上也出现了极大争议。有人提出质疑,通缉令上的人物画像那么粗糙,和现代小学生的绘画水平相当,就算真人站在面前,或许都认不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首先,古代的奖赏制度。在古代,赏罚制度是分明的,一旦有人举报了嫌犯,是会受到巨额奖赏的,对于性质严重的嫌犯,赏银几百到几千两白银不等。而在通缉令上的最后一句话中,写着知情者或者捉拿嫌犯者所奖赏的银子数目。

  虽然听起来并不是很多,但对于古人来说,那无异于一笔飞来的横财,唐朝一个九品官额年俸15.6两白银,约等于现在的约62400元。也就是说,50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基层官员30多年的收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大概是他们50多年的收入。试想一下, 朝廷开出这么优渥的条件,大概没有几个人能抵得住这个诱惑,因此就算人们没有见过嫌犯,也会费尽心机去搜寻嫌犯的线索。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其次,官府在追捕通逃犯时,并非按照“通缉令”中的画像来找,而是先发放一个公文,公文上张贴着逃犯的年龄、籍贯等,之后公文会下发到全国各地。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却也有身份制度,每个居民的基本信息在官府都有存案,公文当了地方官府手里,地方官府很容易就能锁定逃犯的位置。

  另外,古代还有“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全家人跟着一起受罚。倘若抓错了嫌犯,家人肯定比朝廷还要着急找到嫌犯,因此,根据“通缉令”逮捕的嫌犯基本上都错不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