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2020年05月22日 12:47 新浪网 作者 麟麒说历史

  说到魏文帝曹丕,他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前有魏武帝曹操的文韬武略,后有曹植的非凡文采和曹彰的勇力无双,可以说曹丕与他们相比,总是有些自愧不如,那么曹丕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有这种观点的人,犯了一个常人都会犯的错误,就是用一个人的短处去和其他人的长处相比,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一无是处了。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我们对曹丕的看低,往往出于偏见,而事实上,曹丕无论在文治、武功乃至文学方面都有其卓越建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曹丕作为守成之君的作为。

  洛阳骚动:青徐之兵的鸣鼓骚动和曹丕的委曲求全。

  曹操去世之后,曹魏曾出现洛阳骚动,这对于刚刚继承魏王之位的曹丕来说,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曹丕的面前不是坦途,而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父亲曹操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父亲去世而暴露出来的新问题,一个个摆在了他的面前,要他去应对、去处理。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洛阳骚动的起因就是青州兵,这支由青州黄巾军改编的部队,尽管他们一直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却保持着建制名号,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这也是曹操在宛城被张绣击败时,于禁斩杀青州兵的原因所在,究其原因就是青州兵尽管骁勇善战,但是却不是曹操的嫡系,只是被曹操收编的部队,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很难和曹操同舟共济,而是选择了落荒而逃。他们没有反叛去投靠张绣,那是因为他们被曹操的能力威慑,因此没有那个胆量,同时青州兵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因此一直在曹操的节制之下,但他们只接受曹操的节制,对于其他人并不感冒。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另外一股势力,是由臧霸统领的徐州黄巾兵,他们本来就没有离开徐州地界,在徐州还享有一定的自治之权,曹操在世时,臧霸也并不完全受曹操节制,实际上,徐州地界的豪强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曹操去世后,青徐之兵便开始不安分起来,这对于刚刚继位的曹丕来讲,如何妥善处理青州兵问题,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曹操去世的时候,臧霸的别军正在洛阳驻扎,他们认为曹操死了,曹丕没有能力驾驭曹魏,因此判断北方将陷入混乱之中,于是他们鸣鼓后擅自离开了驻地,不服从曹丕的节制。这种做法和叛逆没有分别,等于向曹丕示威,公开在曹魏内部搞分裂。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三国志·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

  青徐之兵鸣鼓是因他们同为黄巾出身,因此在汉魏交替之际,他们采取了共同进退的态度,造成了曹魏的政治局面的严重混乱。曹丕应对是否适宜,对于未来曹魏的走向十分重要。

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于是军中骚动。——《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曹操晚年的时候,洛阳具有首都的地位,配备了很多文武官员,青州兵和徐州兵都驻扎在洛阳,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地方势力。他们深受劳役和疾病的困扰,本来就很不稳定,曹操死了以后,太子曹丕在邺城,曹彰也不在洛阳,也就是说洛阳这个地方缺少主事之人,曹操一死,群龙无首,青徐之兵担心天下又乱起来,因此军中产生了骚动。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对于如何处理青徐之兵,当时的曹魏朝堂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坚决镇压,用嫡系之人,把青徐之兵及地方势力彻底消灭;另外一种也是尽力安抚,保持当前的局面,以后再慢慢解决问题。

“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三国志·魏书·徐宣传》

  当时曹丕面临这两种选择,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做徐宣。他大声疾呼道:“无论远近亲疏,都是曹魏之臣,每个人都是忠心耿耿的,何必要让他们寒心呢?”徐宣对当时的时局看的很透彻,他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徐之兵,如果对他们坚决打击,就意味着向青徐豪霸们宣战,这些人本来就处于半自治的状态,如果采取过激的行动,会进一步加剧矛盾,到时候局面将不可收拾。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曹丕说徐宣是社稷之臣,但并不意味着他完全认同徐宣的话,他认同安抚青徐之兵的建议,但并不认为青徐之兵真的忠心耿耿。他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继承王位,掌握要害,安定局面,对于青徐之兵的问题要慢慢处理,不能急于一时。因此对于洛阳骚动,曹丕采取了抚而不镇的态度,以避免发生更大的骚动。曹丕的冷处理不是不处理,只是时机未到,委曲求全不过是为了静待时机而已。

  臧霸夺兵:虚其位,夺其兵,去其权,曹丕完成了对洛阳骚动后续处理。

  曹丕彻底解决青徐之兵的问题,标志性事件是夺取青徐豪霸代表人物臧霸的兵权,当然这是个经过了曹丕周密安排后的过程。臧霸作为徐州豪霸代表,在曹操时期就担任徐州刺史的职务,这是他的根据地,在这里他很舒服,也不想动地方。但是臧霸在徐州根深蒂固的势力,对于曹丕来讲,始终是潜在的威胁。这就好比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的存在,一直让刘邦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一样。曹操在位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到了曹丕这一代要解决了,但曹丕的手段很温和,基本上属于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和刘邦直接诛杀异姓王的做法不同。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用宗室取代青徐豪霸的位置,虚其位、去其兵、夺其权,彻底消除他们的影响,就是曹丕的办法。关于这一点,从曹休的职位调整上就可以看出来,曹休是宗室里被倚重之人,曹操就曾经评价说曹休是曹氏的千里驹,曹丕对于曹休也十分倚重。曹丕继承王位之后,令曹休都督青徐之兵,目的就是利用宗室来控制地方豪强,把青徐之兵处于监控之下,为下一步排挤臧霸做好准备。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黄初三年,夷陵之战后不久,曹丕就命令三路大军讨伐东吴。其中东路军的主帅就是曹休,而臧霸作为曹休手下的将领,被安排和曹休一起出发讨逆。

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三国志·吴主传》

  曹休对臧霸委以重任,让他率领敢死队冲锋在前,这可不是一份美差,而是一份要人命的工作,臧霸为徐州豪霸,所统领的部队多为步兵,不习水战,让他水战还做敢死队的统领。与其说是看重,还不如说是让他去送死,但是臧霸表现出乎曹丕和曹休的意料之外,他仗打的很好,而且获得了大胜。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不过一切都在曹丕的掌握之中,他有两手准备:第一让曹休节制臧霸,并令其率领敢死队突击吴军,如果臧霸失败也没关系,因为他所率领的青徐之兵,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还可以借此机会,以战败辱国的罪名除掉臧霸;如果侥幸获胜,青徐之兵势力也会受到削弱,有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同时还可以明升暗降,夺取臧霸的兵权。因此,无论臧霸胜还是败,最后的赢家都是曹丕。

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休言之於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魏略》

  臧霸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臧霸取得了对吴军作战的胜利后,对于曹丕的安排多有怨言,这些话被曹休原原本本的禀报给了曹丕,曹丕联想到自己即位之初的洛阳骚动事件,就借着东巡的机会,令臧霸来朝拜,然后夺取了他的兵权。

征为执金吾,位特进。——《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当然曹丕的做法很温和,这个汉高祖刘邦对待韩信的做法有异同之处。臧霸被任命为执金吾,表面上看是加官进爵了,实际上却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徐州,成为了曹丕身边的笼中之鸟,这和楚王韩信到淮阴侯韩信的转变何其相似。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却是个守成之君

  曹操在位时,因为一直南征北战,北方豪霸和曹操有共同的敌人,因此内部的矛盾并不凸显。但到了曹丕继位后,内部矛盾逐渐体现出来,因此曹丕的精力用在了稳定曹魏内部的政治局面,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上,对于世家大族的妥协也是策略之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曹操在位时,频繁对外用兵,而到了曹丕继位后,对外用兵不多的问题,不是曹丕没有用兵的打算,而是他要先解决内部的问题。对于曹魏而言,曹操是创业之主,而曹丕是守成之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