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阿斗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放权,入宫面圣还带百名士兵?

阿斗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放权,入宫面圣还带百名士兵?
2020年08月13日 09:04 新浪网 作者 钥球健康

  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明古国,5000年来的朝代更迭。5000年的沧桑变化,那是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记忆与牵挂。纵然时光变迁,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永远存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有人的默默无闻是厚积薄发,为了未来的一朝及第积蓄力量。患难中忧国忧民的坚守,那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临危受命,接过刘备赋予的国家大权。在辅佐刘禅的过程中,诸葛亮一直兢兢业业。然而当刘禅成年之后,为什么一向以忠臣著称的诸葛亮不愿意归还朝政呢?诸葛亮入宫面圣之时曾经带了上百名的士兵,他意欲何为呢?

  

  临危受命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魏国、蜀国、吴国各自为营,相互之间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合作关系。关羽曾经率军在荆州地区作战,魏国无法抵抗来势汹汹的蜀国军队,节节败退。正当蜀国军队决定一鼓作气攻陷魏国军队的时候,原本与蜀国合作的吴国临阵倒戈,与魏国相互勾结偷袭蜀国的后方,蜀国军队没有防备,遂紧急撤离。

  在撤退的过程中,蜀国军队镇守后方的将军突然叛变,一时之间,蜀国遭受敌人的前后夹击,原本大好的形势被逆转。将军关羽极力反抗,却终究寡不敌众,被敌人捉住。关羽誓不投降,最终命丧敌人之手。

  刘备看到自己最珍惜的大将丧命十分痛心,不仅如此,蜀国的荆州地区被魏国掠夺,刘备仅仅在一夜之间人财两空。刘备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吴国,想要洗刷自己因为吴国叛变而损失惨重的耻辱。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与吴国的交战过程中,蜀国的军队因为长期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不久之后就败下阵来。蜀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刘备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带着自己的手下仓皇逃跑。

  

  魏国与吴国已然联手,蜀国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刘备日夜忧愁,最终卧床不起。奄奄一息之际,刘备急召诸葛亮来到身边,将蜀国的国家大权以及自己年幼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最擅长收买人心,一句君可自取让诸葛亮死心塌地地为蜀国以及刘禅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议论纷纷

  掌握了蜀国大权之后,刘备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于是不敢有一刻的放松。他用自己毕生所学教育刘禅,与此同时,在朝廷上对皇帝位置虎视眈眈的人面前,诸葛亮尽力维持着刘禅的威信。诸葛亮带兵打仗临行之前依旧写下《出师表》,字里行间都是对刘禅的谆谆诱导以及对蜀国目前局势的担忧。

  如此忠心耿耿的一个人,后人却对他多有误解。人们常说诸葛亮一直手握着蜀国的大权,因此刘禅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刘禅年龄尚小无法管理朝政的时候诸葛亮的这种行为可以理解,然而在刘禅成年之后他依旧不肯归还政权,恐怕是在权力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其实诸葛亮从未改变,他依旧为了自己的国家忧心忡忡,永远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诸葛亮并非没有考虑过归还刘禅总领朝廷的政治权利,然而现实情况却让诸葛亮不敢轻易行动。彼时的蜀国因为连年的战争元气大伤,在三个国家中处于弱势地位。

  魏国与吴国一直在暗处等待着机会将蜀国一举歼灭。诸葛亮的威名赫然在外,他掌握着国家大权其他两个敌国便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一旦刘禅掌握了整个国家,能力不足的他必然无法担当这样的重任。

  蜀国的国内形势一直十分复杂,朝廷之内党派林立,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利益。刘禅虽然是皇室正统血脉,但是能力十分有限,朝廷上居心叵测之人一直尝试着控制刘禅,进而得到整个国家的权利。诸葛亮作为朝廷元老级的人物不怒自威,即便蜀国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却依旧不敢明目张胆。

  

  蜀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形势,聪明如诸葛亮都需要谨小慎微,在前行一步之前思虑再三,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刘禅刚刚成年,对国家的形势认识并不成熟,自身的统治能力也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根本无法放心归还蜀国所有的政权。

  尽管诸葛亮依旧手握政治权利,但是他从未产生过自立为王的想法。从刘备将蜀国以及刘禅交给诸葛亮之后,他就已经将自己所有的爱与教诲给了刘禅。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忠臣,是整个蜀国的英雄。

  诸葛亮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刘禅可以独当一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王者。那时候诸葛亮便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手中的权力还给刘禅,整个国家的重任也就此转移。诸葛亮是无比遗憾的,他在刘禅成长之前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并没有看到自己理想中那个蒸蒸日上的蜀国。

  

  谣言中伤

  历史记载: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诸葛亮曾经带着上百名的士兵大摇大摆地进了朝堂,不仅如此,这些士兵各个都配备有武器,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样子。人们纷纷谴责诸葛亮恃宠而骄的行为,带士兵以及武器走上朝廷是大忌,这不仅违背了作为一个臣子的本分,更让皇帝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一向以忠诚著称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人们对历史资料的记载有着很深的误解,诏温依诸葛亮故事中省略了主语,而主语就是皇上。原句的意思是皇上下诏给予桓温诸葛亮那样的待遇,桓温带领军队是皇帝允许的,而诸葛亮带领军队同样也是朝廷的赏赐。

  

  在那个杀伐果断的战争时期,军队与武器是权力的象征。诸葛亮对朝廷忠心耿耿,自然受到了皇帝的封赏,而他在上朝的时候带领的士兵以及兵器就是皇上对他的赏赐,皇帝已然应允,诸葛亮又何来目中无人、居心叵测一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蜀国的英雄,更是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无法抹去的身影,乱世枭雄,那是我们的共同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