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竹书纪年》和《史记》对尧舜禹的记载,哪个是真的,其实都不对

《竹书纪年》和《史记》对尧舜禹的记载,哪个是真的,其实都不对
2020年01月31日 18:54 新浪网 作者 萌叔说历史

  《史记》上记载,尧舜当时都是禅让的。尧年老了的时候,就把部落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舜年老的时候,也把部落首领,禅让给了禹。尧舜之所以采用禅让的办法交接,是因为舜“有德”,禹“有功”。也就是说,《史记》认为当时部落首领交接的标准是因为某个人具有美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战功。

  但是《竹书纪年》不是这样记载的。《竹书纪年》认为,尧舜都是被接班者逼宫的。尧年老的时候,被舜囚禁起来。舜年老的时候,也被禹扔到野外,让他自生自灭。在这里,《竹书纪年》认为古代部落首领传位的方式,凭借的是暴力。

  

《竹书纪年》和《史记》对尧舜禹的记载,哪个是真的,其实都不对

  (尧舜禅让)

  两部历史史料中,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说法。那么,哪一部历史史料里,讲的才是真实的历史呢?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出现的时代,来判断孰是孰非了。虽说《竹书纪年》出现得比《史记》早,同时中间还有个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但是,也并不能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没有看见过《竹书纪年》。或许他看过这本书,又或许他还看过其它书,他通过这些书的阅读比对,认为别的书说的才是真实的,而《竹书纪年》说的是假的,把它扬弃了,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再说了,即便司马迁没有见过《竹书纪年》,也不能因此就认为《竹书纪年》所记载的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史记》,离尧舜禹时期,也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都不是亲眼所见。因此,并不能确定谁真谁假。

  不能判断,我们便试着来分析一下。

  

《竹书纪年》和《史记》对尧舜禹的记载,哪个是真的,其实都不对

  ( 原始部落日常)

  认为尧舜是采用禅让的方法传位,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说有一定道理呢?

  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物质生活极为不丰富,一个部落很难做到丰衣足食。这个部落必须要更强大,才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才能战胜其它部落,立于不败之林。

  既然要非常强大,作为部落的首领,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部落的首领承担着带领整个部落发愤图强的艰巨任务。而什么样的首领才能带着大家获得丰衣足食的成就呢?他必须有两点。

  第一点,部落必须要能把整个部落团结起来。如果不能把整个部落团结起来,大家就不会拥戴他。而要能把众人团结起来,“德”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舜当初被尧确立为继承人,而舜也获得了大家的拥戴,也是说得过去了。

  第二点,部落首领必须要有能力。有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有能力才能战胜其它部落。同时,有能力才能因此建立“功”。在舜禹的时代,洪水肆虐,谁也想不到治理洪水的办法。而禹想到了,带领大家疏导了洪水,让庄稼能够生长,能够获得足够的粮食。因此,禹被舜确立为首领,而且受到大家的拥戴。

  

《竹书纪年》和《史记》对尧舜禹的记载,哪个是真的,其实都不对

  (大禹治水)

  不过,《竹书纪年》中所讲到的,对年迈首领的放逐和囚禁,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

  其一,这是一种丛林法则。人是从丛林中来的,在人类的早期,采用这种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其二,尧舜禹时代之后,立刻就进入了夏朝。在夏朝的初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夺位事件。从夏启到太康、中康、少康,全都有暴力渗透在其中。之前的人类是丛林法则,之后的人类是丛林法则,却说尧舜禹时代是禅让,这怎么说得过去呢?

  其三,和尧舜禹差不多时代的蜀地,流传得很广的“杜鹃啼血”的故事,就是一种丛林法则逼迫的结果。怎么能说偏偏在中原地区,会出现禅让这样一种形式呢?

  既然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真实的呢?

  我认为,或许两种说法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想象而已。

  《竹书纪年》成书于春秋时期,当时天下纷争不断,信奉的就是丛林法则。谁最强大,谁就能够称霸。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把尧舜禹想象成丛林争斗的样子,也是说得过去的。

  《史记》成书于汉朝。当时天下已经实现了大统一,绝对不能在民间张扬武力,而是要维护好天下秩序,要讲究谦让和团结。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尧舜禹时代,又被想象成“禅让”的样子。

  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