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荷塘月色》要被踢出课本?诗人余光中:中学生都能写,平庸无趣

《荷塘月色》要被踢出课本?诗人余光中:中学生都能写,平庸无趣
2020年07月02日 16:33 新浪网 作者 美诗美文的世界

  1927年7月的一个夏夜里,一位年轻的作家愁得睡不着,在北京的清华园闲逛了一番。而后,他写下了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荷塘月色》,这位年轻的作家就是当时29岁的朱自清。

  提起这篇散文,大家还记得多少?笔者还记得其中几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只要是上过中学的朋友,应该都对这篇散文是有印象的,因为它不是近年才加入课本的,它是在叶圣陶先生主持修订第一批语文教材时,就已经选录了的。

  但是近几年,关于这篇散文是否应该被踢出课本的问题,一直都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种说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咱们已经分辨不清楚了。但在网上稍稍查一圈,就能找到希望它被删除的原因,笔者大概概括了几点:

  1、认为“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对孩子影响不好。持这一观点的,多数是一些家长。事实上,这句话当年叶圣陶是把它删了后,才选进课本的。只是后来教育专家们,觉得孩子的接受能力已经够了,才又把它加进来了。笔者是一名语文老师,班上从来没有任何学生觉得这一句有何不妥。所以,孩子自己都没觉得不对劲,家长又何必多想呢?

  2、认为内容上有些俗气。持这种说法的人不少,比如知名教授丁启阵。他认为文中引用的《采莲曲》的内容,没有文人的雅致之风。丁教授认为,朱自清在文中提到采莲女采莲的热闹,用了梁元帝后宫里舞蹈之曲,而看着自己失意的生活,他很失落。一个文人,怎能如何俗气?

  对于他这一观点,笔者确实不敢苟同。写采莲的诗作,在诗坛实在是太多了,都是了为歌咏民间女子的美好,难道歌颂美好的民间劳作就是俗气了吗?而且朱自清想到她们就失落,是因为他自己就是江南人,看着眼前的荷塘,所以想到家乡的风俗人情,有什么错?

  以上两点,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其实根本站不住脚。《荷塘月色》若是因为这两个理由,被踢出了课本,显然是没道理的。

  不过关于《荷塘月色》的水平,历来却褒贬不一,其中把它贬得最狠的是大诗人余光中。余光中曾写过一篇长达万字的文章,名叫《白话美文的模范——我读朱自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余光中毫不客气地评价了朱自清的水平,他认为《荷塘月色》:中学生都能写,平庸无趣,有什么看头?

  余光中是何许人也?贴在他身边的标签挺多,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等等,算得上是文坛响当当的人物。他那首现代诗《乡愁》,更是被捧为经典之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这首诗外,就比较少听说他的其它作品了。

  在余光中的这篇万字长文中,他用了哪些字句来评价朱自清呢?他先说朱自清写的诗:“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不但太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比喻很不恰当”、“浅俗轻率”等,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余光中还举了一些例句,其中很多就出自《荷塘月色》。他举了其中的第三段内容,大家请看:

  以于这一段的内容,余光中的评价十分犀利,他的观点是:这段文字平庸无趣,一般中学生都能写得出来。排比的句法刻板得很,意境交代太明,转折也不高明,简直一无可取,可以直接删了。

  用“平庸无趣”来形容这段文字,也确实是很敢说了。因为这些,余光中也得到结论,他认为这样的文章没什么看头,不值得当成范文。同时,也也直接地表示朱自清不算是散文大家。

  余光中先生的看法有没有道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笔者十分欣赏他,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怎么想就怎么说,没什么可指责的。

  不过笔者个人觉得,《荷塘月色》入选课本这么多年了,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这一点其实已经很能说明它的水平了。全文画面感极强,语言隽永而又有张力,结构上也颇有讲究,这一点也是众多名家推崇它的原因。对此事,大家怎么看?觉得《荷塘月色》应该移出课本吗?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