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秋夜辛弃疾通宵喝酒写调皮词,境界超一般中秋词,王国维:神悟

中秋夜辛弃疾通宵喝酒写调皮词,境界超一般中秋词,王国维:神悟
2020年10月01日 11:12 新浪网 作者 美诗美文的世界

  说起辛弃疾,相信对于喜欢诗词的朋友来说早已是熟得不能再熟。毕竟宋代词坛虽然高手如云,但是唯一能和“宋词一哥”苏轼比肩争辉的也就只有这位“词中之龙”了。

  

  不同的读者对于辛弃疾的印象也是不同的,有些人觉得他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将军;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狂士;还有一些人觉得他是醉酒后“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的逗趣文人;更有一些人觉得他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的痴情男子……

  

  这些形象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辛弃疾呢?其实这些形象都只是片面的,这些所有的形象立体地组合起来,才是真实的辛弃疾,或豪放、或逗趣、或柔情。其实除此之外辛弃疾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旺盛的“求知欲”。不信可以和笔者一起看一看辛弃疾这首“超越时代”的中秋词: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根据序言我们可以得知,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中秋夜通宵喝酒时。因为友人说前人写月的诗词都是写等待月亮,却没有写送别月亮的。于是辛弃疾便即兴写了这首词,想来当时的辛弃疾已然喝了个大醉,要不也不会写出这么如梦如幻的调皮中秋词。

  这首词效仿屈原的《天问》体,全词使用了很多的问句,而且问的都是当时人们难以解答的一些问题。

  

  今夜的月亮是那么惹人怜爱,但是它缓缓西沉,悠悠然飘向哪里呢?这样的问题在那样的年代注定是没有答案的。于是辛弃疾便又以一问句猜测月亮的去处,莫非是在天外还有一个人间?在那里人们正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星空苍茫浩瀚无边无际,莫非是那浩荡的长风将月儿吹向远方?明月高悬于天,那么到底是什么系着它呢?嫦娥仙子枯守广寒宫中,到底是谁让她不能嫁到人间来?

  不像一般词作,上下阕有明确的分工。辛弃疾这首词通篇发问,浑然一体,上下阕一气呵成。上阕想象月在天的景象,下阕想象月在海底的景象。听说月亮是在海底运转,但是这样的传言又让人难以一探究竟,这样模模糊糊的感觉让人不免忧愁。万一海底有万里长鲸,不小心撞坏了月宫该怎么办,想想就让人担心。月宫中的月蟾本来就可以在水中游倒没什么,那玉兔不熟悉水性又怎么在海底潜游?如果说月宫在海底穿行一切都无恙,那么圆月为什么渐渐变成如钩的残月?

  

  我们一直都说“诗仙”李白是诗词史上最浪漫最有仙气的文人,但是品读辛弃疾这首词,浪漫仙气比起李白毫不逊色。其中的一些奇思妙想更是让人不得不佩服辛弃疾的脑洞之大。

  这首词看似写得很梦幻,但其中却有难能可贵的科学假设。对于月升月落这样的自然景观,很多人都已然习以为常,但是辛弃疾却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表现出了辛弃疾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这在那个年代来说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单从这方面来说这首词的境界已远超一般的咏月中秋词。

  

  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先生对于这首词也是颇为赞赏,尤其是其中的那种科学求索精神。在《人间词话》中他便评论这首词“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可谓是最大的褒奖,因为辛弃疾的这首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他也触及到了科学层面的东西。

  对于辛弃疾的这首调皮中秋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