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学教授春节听到一位农民工诉苦,挥笔写下首词,被几大报纸引用

大学教授春节听到一位农民工诉苦,挥笔写下首词,被几大报纸引用
2020年10月30日 09:19 新浪网 作者 美诗美文的世界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古典诗词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大多数人能做的只是背诵使用一些古诗词中的名句,对于写古体诗词基本上是一窍不通。而且即便是有少数人能够按照格律、平仄来写一些古体诗词,但比起古人所写的依旧差距甚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能够听到一些古诗词爱好者的感叹:古典诗词已经凋零!

  

  那么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便说过“凡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古诗词,它的发展巅峰是在唐宋年间,之后便逐渐走下披路,为什么?因为元代有了元曲盛行,明清则是有了小说当道。但即便是这样,这些朝代依旧还是有一些诗词大家出现,就像清代的纳兰性德、袁枚等。所以说,古典诗词只是不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说它已经凋零则太过绝对。

  

  很多人觉得现代人写的古典诗词不好,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很多现代人写出来的古体诗词都是有意无意模仿古人之作,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可。其实即便是古体诗词,也不一定非要古风古韵,它只有和我们当下的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就像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现代人写的古体词,便写得很深入人心。

《鹧鸪天·农民建筑工》万丈高楼砌楚辛,几多惆怅度黄昏。异乡校外儿八岁,留守田间父六旬。城镇化,筑功勋,险脏不惧惧求薪。医疗社保无承保,缘是乡籍农户身。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名为左河水,也是诗词领域的专家级人物。2007年春节,左河水回农村探亲,他在和一位的建筑农民工的交流中,听到对方的诉苦,于是便挥笔写了这首词。

  这首诗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艰辛。“万丈高楼砌楚辛”写的是这些人来城市干的活,是“砌墙”之类的辛苦力气活,这样的高强度劳动艰辛可想而知,这是他们身体上受到的苦楚。“几多惆怅度黄昏”则是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迷茫和苦楚,他们只能在惆怅中度过每天的黄昏。那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惆怅呢?这也自然引出了后文的内容。

  

  让他们惆怅的事情,既有随着自己出外打工的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纪,却因为户口问题没有学上的无奈;也有自己生活所迫出外打工,家中老人年事已高却无人照顾的辛酸。家中老小的事情都让人揪心不已,这就是农民工惆怅的原因。这还只是为家人而惆怅,他们自己的工作也是让他们惆怅不已。

  下阕描写了农民工在城市打工遇到的让他们自身惆怅的事情。他们为了城镇化建设在城市中不辞辛劳,不怕脏不怕险,怕只怕自己的工资没有着落,辛辛苦苦一整年可能最后却遇到拖欠薪酬的事情。而且在工地干活本就充满了危险性,但是他们却因为自己的农村户口不能享受医疗社保这些保障,他们只能整日小心翼翼,唯恐出点什么事。这样的情况同样让他们惆怅。

  

  品读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它并没有很多我们读到的宋词那么充满美感,而且言语也很直白生活化,但就是这样的一篇词作却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华西都市报》、《综合京华时报》、《新华社》等几大报纸争相刊文引用。这是为何?因为这首词写出了当时农民工面对的最切实的困境,他们不辞辛苦,但是自己的利益却得不到保障。

  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农民工的保障也越来越全面,像词中提到的子女上学、欠薪、社保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虽然这首词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首词曾经带来的影响,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这样的词,要远比那些只是追求华丽辞藻的文字更值得我们铭记。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