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2020年07月06日 18:36 新浪网 作者 比人农事

  在我国古代,对于烟花柳地的女子有着一个带着仙气的称呼——“仙女”,听完之后是不是再也不敢随便叫某位小姐姐仙女了。在唐代的时候,人们就将妓院比喻做人间仙境,“仙境”一般是指和世俗脱离了的神仙境地,可是偏偏是这一个和世俗关系最为紧密的地方却有着这么一个优美的名字。因为青楼被称作为的了仙境,那么在青楼中居住和工作的妓女们则有了“仙女”这一称呼了。提到青楼和妓女,想必就会和一个词语挂钩起来,这个词在很多的文献中经常看到,这就是“花柳病”。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我国有关花柳病的记载

  生活不检点,不懂得克制自己最原始情感的人,则有着很大的可能性会患上这种病症。因此,这种病也就和寻花问柳,光顾青楼等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病情的症状会表现在皮肤上,因此也被称为一种和性有关的皮肤病。其实这是有一种病毒引起的,患上这种病的人大多是自找的。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关于花柳病的一些记载,最早是出现在神医华佗的相关书籍上。这本书籍名为《华佗神医秘籍》。作为一本具有研究价值的医书,书中已经对花柳病的相关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且还针对花柳病的症状开了不少的针对性的药方。根据这本医书的记载,凭借华佗的医术,他完全可以将这种病药到病除。在汉朝以后,其他一些资料也记载了花柳病的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花柳病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疾病。不过,在十六世纪以前,关于性病的记载都是花柳病,可是到了十六世纪之后,梅毒则开始在中国出现和蔓延。

  梅毒最先在广东登陆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梅毒是如何进入到我国领土的呢?这一病毒的传入和哥伦布的航海有关。和哥伦布一起在海上航行的船员中,有人已经感染了梅毒。而已经感染了梅毒的船员就相当于一个传染源。现在哥伦布的船只带着发现新大陆的伟大目标开始在各处的海上进行航行。他们来到了印度,并在印度这一地方登陆。哥伦布他们下船之后,那些已经染上梅毒的船员也跟着下船。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那些染病的船员就将病毒传染给了印度居民,从此梅毒在印度开始传播。等到十六世纪,哥伦布的船只游荡到了我国广东。那一 船 传染源将再一次登上一个原本洁净的大陆。在那些船员你的功劳之下,梅毒开始在广东省出现和传播。当时,广东当地给梅毒去了两个别称——“广东疮”和“杨梅疮”。在人与人的传播作用之下,从此广东就像是一个梅毒的发射中心,将梅毒发射到全国各地。据相关史料记载,梅毒的蔓延速度非常之快,其中还有一位清朝皇帝直接就是死于梅毒。

  同治皇帝死于梅毒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这位死于梅毒的皇帝就是清朝的同治。据有关资料记载,同治在去世的四到五年就已经染上了梅毒,他也因为这一疾病最终被夺走了生命。在同治在位的第十三个年头,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不太舒服,但是又和平常的感冒有些不同。那一次的疾病看起来很严重,才不到一两天的时间,同治就已经没有什么力气可以起床了。至此,他只能躺在床上,让太医诊治。太医们发挥出各自的看家本领,输出浑身解数,为同治诊治。可是,那一次的病情相当严重,太医们虽然一直在身边伺候着,可是同治的病情却依然没有什么好转,甚至还有一些恶化了。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太医们已经知道同治所患的是一种什么病,可是他们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脑袋,所以也不敢明说。同治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因为身体的原因,年纪轻轻的就撒手人寰了。同治皇帝去世的时候才只有十九岁。

  

中国古代只有花柳病,清朝为何流行欧美的梅毒,皇帝为何也中枪?

  由于同治皇帝的身体关系,让慈禧有了机会可以垂帘听政,慈禧本身就是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大权在握的人,同治皇帝的这一遭遇,也让国家大权都落到了慈禧的手中。同治皇帝去世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慈禧为了稳定清王朝的江山,所以想自己的妹妹要来了光绪。从此,慈禧在垂帘听政、独掌大权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梅毒随着哥伦布航海进入到中国,让原本只有花柳病的中国产生了一种更为厉害的梅毒,就连同治皇帝也中枪,因为梅毒的关系最终病逝。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