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无暖气、无空调,清朝皇帝和大臣如何取暖,又如何预防火灾?

无暖气、无空调,清朝皇帝和大臣如何取暖,又如何预防火灾?
2020年10月30日 13:24 新浪网 作者 音七荣耀电竞解说

  2020年冬天就要到来了,不管是北方家中的暖气还是南方家中的空调,都会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给我们带来暖意。

  

  视线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大清王朝,

  在紫禁城的皇宫中,那些高墙深宫中的嫔妃、皇室、太监是如何过着漫漫的冬季,他们是靠什么取暖来驱散着深宫中的孤独。

  北京地属北方区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仅靠建筑物本身无法满足保暖的需求,皇宫中便采取诸如火地、炭盆、手炉及脚炉等人工取暖方式,以保证皇室成员舒适过冬。

  紫禁城的北方独有取暖设施

  在紫禁城宫中有一种

  火地取暖

  的方式。

  在皇宫室内地面下面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管,保证烧火的热气从下面往上返到火炕中,和当今80年代东北居民家的火炕是一样的结构布局。

  

  紫禁城中的排烟道做的是很隐蔽的,游人在游览紫禁城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到烟道排烟的位置。在宫内前沿处有两个圆孔,这就是排烟口了。

  这种排烟口会用古钱币进行装饰,防止老鼠进来。作为宫中主要的采暖方式,火地取暖安全又经济实惠,烟道在室外,避免了有毒气体在屋内排放,杜绝了安全隐患。

  这种烟热气按照烟道的流向分流到每个宫中,温度升高快,满足宫中人的取暖要求。

  清朝还有一种暖阁的取暖方式

  ,这种暖阁平常都是在有床的房间里。

  

  在有床的房间安上一道木板墙,在墙的外面粘上墙纸,夏天防潮,冬季保温,实用性极强。如果游览紫禁城,在储秀宫里就会发现这种暖阁设施。

  

  炭盆取暖

  是古代人们经常用到的取暖设施,平民百姓家中也是常备的。

  但是在宫中炭盆取暖是有等级区别的。在清朝答应这一个级别中是没有资格用炭盆取暖的,想想她们是很可怜的。

  

  炭盆取暖简单易行,但是带来的隐患是有的而且容易造成大的隐患,很容易发生火灾。

  历史上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乾清宫失火就是因为炭盆取暖没有完全灭掉碳火造成的。

  这次事件是由负责处理余火的太监为了图个方便省事,将剩下的炭火匆忙灭了没有深藏起来,而是放在了冬暖阁旁边的木板旁边,一有风来临,炭火自己又死灰复燃,导致旁边的楠木起了大火。

  

  这次大火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交泰殿,乾清宫,等几个宫殿化为灰烬。乾清宫失火后,重修太和殿、乾清宫就花掉了20万两白银。

  而此次乾清宫修建更是耗费巨资,网罗各省楠木、柏木等木料,召集能工巧匠,好在修建速度很快。现如今我们所见的乾清宫,便是在嘉庆二年失火后重建的。

  

  再有就是手炉也是宫廷中最为常见的取暖装备了。手炉一般是纯铜打造的,雕刻成各种镂空的花纹,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把玩,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紫禁城内的取暖原料解密

  清朝取暖设施所依赖的原料有木柴、煤炭。紫禁城后面有座煤山,就是煤炭主要的原料来源。

  

  火地取暖一般用的是煤炭和木柴

  ,手炉这种用的就是白碳。到了清代,河北已经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

  清代河北地区人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炼焦技术。清代人认为煤炭是古代山崩地裂之时,树木被土覆盖年久生发而成,且底层的煤炭比浅层的煤炭煤质要好。

  这种认识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先进的。清代河北地区热河、宣化、保安、怀来、西宁、蔚州、万全、获鹿、灵寿、曲阳、沙河及磁州等州县都有煤炭出产。

  

  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唐山、承德、张家口、邯郸和邢台等地。清代的煤炭开采主要采取传统的土法开采,技术层面与前代相较有所发展。

  河北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实用经验,逐渐学会了通过观测山脉的走势来判断煤层走向,这有助于寻找优质煤炭。

  清朝皇宫中为了煤炭的采购专门设置了营造司这个部门。外面运来的煤炭一般从东华门进来,交到内库进行保存以备冬季之用。

  

  然后由内务府的人员按照规定对各宫殿进行登记分发。在皇宫还设有专门烧火取暖的部门烧炕处,由首领太监带头专门负责各宫殿的烧火取暖工作。

  皇宫中的防火武器

  清宫火灾的救火措施十分严密,在皇宫中设有专职的救火机构:

  火班

  

  

  火班主要由宫中值班的内管领统辖、内务府总管等检查监督,其组成人员多为身强力壮的八旗官兵、步军校尉等,清每一朝时期的火班人数呈波动变化,但多在数百人左右。

  传统且占主要方式为''木桶汲水'',平日里皇宫各处都备有木桶,火灾发生时,救火人员以''木桶''等为容器,装取平日宫殿前水缸贮水或金水河水,向火灾发生地点浇水扑救。

  清朝时期除传统的''木桶''外,还有诸如水铳、钩镰、麻搭、梯子、火叉以及火钩之类。

  

  水铳于明末传入中国,在清朝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发展,也是清宫主要灭火工具。随着明末''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随之传入中国。

  水铳射程和出水流量都要远远大于前朝的灭火器具。有一种稍大型水铳为杠杆式,主要由水箱和压梁组成,水箱为木、铜或铁制,使用时需数人将水箱迅速内注满水。

  水箱上方有水筒、活塞与水杆,两到四人在两端进行压水和抬水,抬水时,筒内真空产生大气压将水压入筒内,压水时,再由人力将水喷出水筒射向火场。

  

  外杠杆式水铳一种无轮,其上有横梁,需人力挑往火场。另一种无横梁但有轮,在轮车上。

  另一种便是水铳,体积较小些,形似水枪,实为能够上下伸缩的套筒,立于水中,提上套筒,水压使水吸入,再下压套筒,水注便喷射出来。

  无论哪种形式水铳,其操作一样,主要利用了气压原理。

  

  此外,

  麻搭也是皇宫救火器具之一

  ,这种器具起源于宋朝,即长托顶端扎一束散麻,救火时,将散麻蘸吸泥水进行灭火。其次还有钩镰、梯子、火叉、火钩等,也都被广泛运用于救火之时。

  清朝的皇宫,占据着70多万平方米的紫禁城,建筑群就多达九百座,在这深宫中的妃嫔、宫女、太监、侍卫等上万人。

  皇宫中的取暖和防火在历朝历代都要重视对待,这些深宫中的人们的像冬天取暖这种日常生活对于很多人是神秘而神奇的存在,宫中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的东西等着慢慢的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