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2019年10月23日 12:16 新浪网 作者 二豆看历史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一位999天没有联系的朋友突然发信息告诉我,让我去欣赏他的柴烧陶器作品,并发来了他拍的图片和一段文字介绍;文字可能是他从教材、网上学习后转录以及心得体会,但陶制品是他和同事制作的,照片是他和他的朋友拍摄的了,我看后甚是高兴,为朋友喝彩!同时也借助他转发过来的文章和图片与大家一起分享,传承和普及中国的柴烧制陶文化吧。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什么是柴烧?(转)

  从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不上釉(玩的就是自然落灰釉!但其废品率很高,大家可以打听学习下。大家都说这是烧钱的节奏,柴烧过程中,也非常耗时耗力)

  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上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自然落灰釉: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自然灰釉通常是粗糙亚光的,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俗称玻化,开片)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因为柴烧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宁静平和地雅致氛围,同时色彩通常也很低调耐看,不会抢去主体物的风头,所以已经在生活中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何为“窑汗”?

  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柴窑炉内壁上会产生一种玻璃态物质,多呈蓝绿色、乳白色、墨绿以及黄白色等,其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1、柴窑炉内建筑本身所用材质,在高温下发生变化,形成玻璃态窑汗(比如传统龙窑,窑体用的材料基本都是当地陶土而制的砖泥,在高温作用下,窑里建筑矿物质与木灰相互熔融形成窑汗)

  2、所用木材材质不同,所用的燃料木柴中所含的助熔物质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附着在窑壁上,形成玻璃态物质。

  3、烧制陶土的泥料配方,不同的陶土原料配方所含矿物质不同,也会影响形成程度不同的窑汗,因载体颜色不同所以窑汗所表现的颜色也有所不同。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同时以上三点也正是影响窑汗不同成色和轻重的几大因素;窑汗落在陶器上,与陶土相互熔融,自然形成独特的色彩和画面,其中最为惊艳的为孔雀绿,很多壶友就会问到既然那么好看难得,是否可以多营造一些,达到美感?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窑汗可控吗?

  虽然前面我们说到烧窑人的思想影响着效果,窑汗却是只能“天赐”不能人为的。但作为烧窑人可以总结,比如什么窑位最容易形成窑汗?什么木柴所形成的窑汗的多少和颜色区别?以及什么陶坯作为承载会表现出什么颜色?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窑汗是一种以木灰、陶土矿物质汽化物为主的化合物结晶,一般成玻璃绿、乳白色,因为窑里的温度高低和溶解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窑汗,现代柴烧的建造多为用耐火砖(窑内)、红砖(固定外墙以及烟囱建造),多用硅板来摆放陶坯,烧制之后硅板上会形成水珠般大小的窑汗,硅板上的窑汗会在烧制过程中低落,或者这窑形成的窑汗很可能在下一窑滴下,窑汗也会随着烧制的次数而增多。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最靠近火膛的位置的硅板上靠前位置最容易形成窑汗,窑体烧久之后,窑里的耐火砖表面也会形成窑汗。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烧窑次数越多窑汗极易形成釉,且慢慢积累随后落在陶器上,烧结到一定的温度,所用木柴、陶土的熔融与火势的程度不同,形成千奇百态的形状或画面。窑汗形成的颜色?什么时候能落下?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纯粹是窑火的造化!给人无尽的遐想!这就是它最迷人之处;如孔雀开屏,亦如凤凰涅槃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窑汗越多越好吗?

  窑汗难得,但不是有窑汗就是好的,凡事都有平衡点,物极必反,或者有的器型本身就是要清新素雅,结果一滴窑汗可能会毁了整体感觉。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通海德窑柴烧陶器欣赏——传承中国柴烧制陶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