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8岁男童被殴打3个多小时:17岁施暴者的可恨,源于家庭教育

8岁男童被殴打3个多小时:17岁施暴者的可恨,源于家庭教育
2020年07月02日 21:29 新浪网 作者 教子真经

  ​这些年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极为无奈地感叹,叫做“做父母不需要考试”。虽然对孩子的教育负责任的家长占了一部分,但还有一部分却是对孩子教育极其不上心的爸妈。

  最近这一周,17岁初三学生电梯内绑架8岁男童,并殴打男童3个多小时的报道铺天盖地般出现在大众视野。

  刚开始,我们看到的是施暴者母亲说自己儿子是受人指使;后来她说自己儿子只有13岁,被别人揭穿之后又说是为了给孩子留一个安静的中考环境;再后来,说自己儿子是被8岁男童吓到了,才打人的;发现理由站不稳脚跟的时候,紧接着,其家属又破罐破摔说孩子有精神疾病。

8岁男童被殴打3个多小时:17岁施暴者的可恨,源于家庭教育

  最近其奶奶又来到8岁男童家里下跪道歉,可这种卖惨的戏码并没有感动正义的人们。可就是这个家人眼中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其家属近日又打电话给8岁男童的父母,让对方放自己的儿子回去上课和中考。

  不得不说,施暴者家人的一系列操作,也是在不断刷新我们对熊家长的认知!归根结底,孩子犯下的错误,都是家庭教育长期不当而酝酿的结果。

  (1)没有底线的父母,怎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婶婶溺爱堂弟,在我们老家可谓是出了名的。用婶婶自己的话说:“当年家里老房子垮塌,我到处借钱建房子,有人嘲笑我生了一个女儿建房子有何用时,我就下定决心必须生一个儿子。”

  果然,十年后堂弟出生了,这个性别是男的孩子在婶婶家里享受着最高级待遇,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高中以前,堂弟因为学习成绩不错,婶婶便忽视了堂弟身上所有的不良行为。比如:见到亲戚不打招呼,婶婶一笑而过“他还是个孩子”;习惯于吃独食,婶婶一脸宠溺“他开心就好”;打同学、打小伙伴,婶婶乐呵呵“反正我们没吃亏”;偷家里钱,婶婶洋洋自得“又没偷别人家的”;去黑网吧彻夜不归,婶婶欣慰着“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出去给我整个孙子回来,就已经算乖了”……

  让婶婶沾沾自喜的儿子,高一第一节课就逃学了。读了不到一个月辍学后,名义上出去挣钱了,结果连续四年了,依然每个月要家里支援两三千。

8岁男童被殴打3个多小时:17岁施暴者的可恨,源于家庭教育

  看着堂弟的样子,再看看婶婶如今全白的头发,身边很多年轻人都害怕生二胎。以前婶婶嘴里天天夸赞的儿子,如今成了别人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就连我六岁的女儿看见堂弟给我打电话或者开视频了,女儿拿手机给我时也会说:“妈妈,堂舅又来找你借钱了。”

  没有底线的父母,怎么能养出优秀的孩子?爸妈不能坚守原则,孩子恐怕只会得寸进尺了!

  (2)家庭教育的失败,终究都会体现在孩子身上。

  老家邻居的儿子今年35了,但依然是一个巨婴。小时候他一直是奶奶手把手带大的,7岁那年他弟弟出生了,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去镇上过着三口之家,而他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

  奶奶常常告诉他:“你看你妈妈带着弟弟生活,都不带你,你妈妈肯定是不爱你。”而爸妈又认为:“反正他在爷爷奶奶那里过得很富足,有吃有喝有穿,我何必操心呢?奶奶要乱教就乱教吧,无所谓。”

  一边缺失父母的正确引导,一边接受着爷爷奶奶的溺爱,他从小就是镇上出名的小霸王。从小到大没有自己洗过一次衣服,没有自己煮过一次饭,初二都没读完就辍学在家啃老,如今网络赌博欠下两百多万。

  家庭教育的失败,终究有一天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爷爷奶奶的越位也好,爸爸妈妈的不管不问也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整个人生的悲剧的开端。

8岁男童被殴打3个多小时:17岁施暴者的可恨,源于家庭教育

  (3)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连错误都认识不到的监护人。

  姑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虽然毫无赚钱的能力,但花钱的本事可是一流的。姑父并没有什么拿手的绝活,不过是靠着在煤矿厂挖煤挣点钱而已。

  姑姑从小对女儿就大手大脚,要什么买什么。等到女儿上五年级的时候,姑姑所给的钱,已经无法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了。于是,每到一个亲戚家,孩子就会玩一些偷偷摸摸地把戏,总是悄悄地翻别人家的衣柜、钱包等等。

  有一次,被亲戚逮住了,孩子也承认了,可姑姑却一脸自信地说:“我女儿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一定是你冤枉我孩子了。”偷窃一发不可收拾的孩子,再也没有亲戚欢迎她去家里了。去年,听说孩子耍了一个男朋友,刷爆了别人十多张信用卡,也因此吃上了官司。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父母。孩子就像父母的复印件,原件都出了问题,复印件能完好无缺吗?

8岁男童被殴打3个多小时:17岁施暴者的可恨,源于家庭教育

  ——————

  陪伴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绝非易事。虽然如今二胎政策开放了,曦曦妈还是想提醒各位:没有能力和精力陪伴两个孩子共同成长,最好别盲目生二胎,否则毁的可能是两个孩子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