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柏举之战”后,楚国还有六点部署影响深远

“柏举之战”后,楚国还有六点部署影响深远
2019年10月23日 20:34 新浪网 作者 历史的岁月长河小苏

  ?“柏举之战”后,楚国还有六点部署。

  一、迁都鄀。楚国原在郢都,《左传》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

  “柏举之战”过了两年,吴国击败楚国的舟师,子期又击败吴国于繁扬。这一次获胜,子西认为是一个迁都的契机。一方面,吴国擅长水战,这种情况对楚国舟师不利;另一方面,楚国在陆师方面,由于子期的率领,经常可以取得胜利。所以,令尹子西将楚国国都迁于鄀——稍微往北一点的汉水流域,如此一来,既能稳定楚国局势,也能避免受吴军水战侵袭。

  

“柏举之战”后,楚国还有六点部署影响深远

  《春秋左氏传》

  二、灭顿。经过十年的准备,楚国灭掉了顿国。《左传》云:“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

  小国顿国以为楚国大势已去,想要依靠晋国。此时距离“柏举之战”十年,前八年楚国忙于迁都,终于在此刻抽出空来灭掉了顿国。楚国伐顿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要再与晋国争霸——楚人向来不畏惧中原诸侯国。而要重振楚国的士气,越国也成为了楚国的最佳助力。这一年,吴国伐越,吴王阖闾去世。阖闾时代的结束,对楚国来说,解除了不少的压力。

  三、灭胡。楚国的盟国们,见到楚国败于“柏举之战”,他们树倒猢狲散,纷纷离散了。《左传》云:“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

  继灭顿之后隔年,楚国又灭了胡国。被灭的国家在淮水或者淮水以北,原本依附于楚国的这些小国都背离楚国亲近晋国,或者各自为政。经过十年的外交修复工作,楚国又拓宽了势力版图,要和中原一较高下。《史记·楚世家》:“二十一年,吴王阖闾伐越。越王勾践射伤吴王,遂死。吴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此时正是楚昭王二十一年,吴国继位的夫差,因其父亲阖闾死于越人之手而决心复仇,不再伐楚;此时因为吴国有三位公子在楚国,令吴国忌惮。可以说,此时开启了吴越之争,也是吴楚交集的结束。直到鲁哀公十五年才又有战争,在这之前吴、楚两国再也没有正面交锋。

  

“柏举之战”后,楚国还有六点部署影响深远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

  四、楚围蔡,蔡迁州来。蔡国在“柏举之战”中作为吴国的引导——吴国就是在蔡国下船登陆的,《左传》云:“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

  由此可见,接下来楚国要算账的对象,就是引发“柏举之战”的蔡国。蔡国被围,子西建碉堡在外围了九天九夜。蔡国先投降于楚国,楚国离开之后就又投靠了吴国。

  蔡国乃是依附大国维生的,楚国令尹囊瓦的贪婪对待,令蔡国人失望,于是就有了“柏举之战”。楚国的反攻将蔡人疆于江、汝之间。楚国人走后,蔡国国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部分要依附吴国并迁往州来,另一部分臣子却不愿意迁徙,例如公子驷。吴国此时到蔡国纳聘,军队进入新蔡之地时,蔡国果断杀掉公子驷,表明自己要追随吴国,之后举国迁往州来。可知此时蔡国仍旧依附于吴国。

  五、楚人谋北方。鲁哀公四年,楚人攻下背叛楚国的夷虎之后,想要图谋北方之地,便集合了蔡国人和方城山以外的人,假托吴国想要袭击为理由,迁徙还在蔡国故都的人民,趁夜袭击梁和霍地。蛮子赤溃败,逃往晋国去了。楚国召丰、析、戎狄之兵,准备要攻击晋国。

  楚国以打通少习山威胁晋国交出蛮子,我们都知道,如果楚国打通了少习山,即可以西联秦国,而与秦国组成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以逼晋都。晋国畏惧楚国,按照楚国的要求,以分土地为由,吸引蛮子前来听取占卜,最后让楚国将蛮子俘虏回去。

  

“柏举之战”后,楚国还有六点部署影响深远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夫差剧照

  六、吴国伐陈国。鲁哀公元年,“吴师在陈”让楚国畏惧。

  吴国起兵攻打陈国,因为“柏举之战”时陈国不出兵助吴,陈国又是楚国的盟国。对此,楚昭王感到救援陈国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出兵驻扎在城父。

  楚国出兵救陈时,占卜结果显示,出战和退兵都不吉利。最终楚昭王执意选择出战。在他看来,如果失败,不如死去;如果背叛盟约、抛弃盟友也不如死去。所以在他亲征之前,先找好了继位者,他的两位弟弟皆辞退,问到公子启时,虽遭五次拒绝,但公子启最终还是同意了。

  最后楚昭王战死在战场上,他的兄弟们立了他娶的越女之子,是为楚惠王。楚昭王、楚惠王平稳过渡,彻底结束了楚康王以后王位继承的混乱。楚昭王之后,楚国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完全确立。

  楚昭王为国捐躯的大义,亦可证明于《左传》。其云:“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天有异象之时,楚昭王相信自身的天命造成异象,不应该怪罪于他人。

  占卜之人告诉楚昭王,他的疾病可以通过攘祭的方式,转移到令尹或者司马身上,但是被楚昭王否决了。楚昭王不愿将自身祸患转嫁给臣子,最后病亡的事迹,得到了《左传》的盛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